第三十一章

感恩的教育涵義

“感恩”是舶來詞,最初源自基督教教義,是一個帶有濃烈宗教味道的概念。在英國,很多古老的教堂石牆上至今還仍然雕刻著“思考”與“感恩”兩詞。“感恩”在牛津字典裏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在美國,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在這一天,具有各種信仰和各種背景的美國人,共同為他們一年來所受到的上蒼的恩典表示感謝,虔誠的祈求上帝繼續賜福。

《辭源》解“感恩”為:感懷恩惠。三國誌吳駱統傳:餐賜之日,可人人別造,圈其燥潺,加以密意,誘諭使言,察其誌趣,令其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心懷感恩,能夠消解人們內心的憤恨、積怨,讓我們胸襟寬廣;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生活,讓我們正確對待生命,尊重他人,促進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能夠促進社會的文明、和諧與穩定,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溫馨。

但是,感恩並非與生俱來,它需要啟發與引導,要通過教育來促使人們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德和責任進而外化為感恩的行為。因此,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於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對大學生而言,感恩絕不是對所受之恩的簡單回報,而是一種自立意識、自尊意識、責任意識的表現以及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

高職貧困生感恩意識淡漠現狀分析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時起就有“隋侯之珠”、“子路負米”、“王祥臥冰”的感恩典故。意在教導後人要懂得知恩、感恩、酬報恩德。然而,遺憾的是當今的大學生特別是高職院校的貧困生感恩意識卻非常淡漠,使他們成為不懂感恩,不會感恩,情感冷漠的一代。目前,高職貧困生感恩意識淡漠的狀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輕視生命,隨意自我放棄。生存是人發展的第一要素,隻有生命存在才能談到感恩,然而,目前許多的在校貧困學生不理解生命的意義,采取極端的方式任意踐踏父母給予的生命。麵對問題,缺乏判斷與處理能力,極易陷入迷茫與困惑之中,產生憂鬱以及難以承受的壓力。對待挫折與失敗,一蹶不振,毫無承擔的勇氣與重新振作的決心,往往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做法,實在令人心痛。

(2)奴役父母,不敬不孝。父愛如山,母愛似海,父母將我們帶到這美麗的世界,培養我們,讓我們成長。他們用無私的愛和不求索取的奉獻,為我們成長的道路掃平障礙。因此,對父母的養育,我們應心存無盡的感激與報答。然而,2004年11月初,南京大學校園裏貼出的一封署名為“辛酸父親”的來信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使我們意識到感恩意識淡漠問題已成為高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沉重問題。在信中父親控訴兒子對父母除了索取還是索取,從不體諒,為了多要錢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父親質問自己的大學生兒子:“在大學裏,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交閱曆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設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連父母的養育之恩也漠然置之,或者說僅僅將父母作為滿足自己物欲需求的“自動提款機(ATM)”的話,那麼他根本無法感受來自他人的關愛、來自社會的體恤、來自祖國的培養以及來自自然的恩賜。

(3)漠視師恩,沒有禮貌。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在人類文化的繼承發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學生的成長無不凝結著園丁們的辛勤培育。文學家林語堂先生說:“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首先應該通情達理”。然而,現在的許多貧困學生己經缺少了對老師感恩的情意,對待老師缺乏起碼的尊重。隨意缺課,在課堂上無視老師的存在,大聲說話,對待老師的答疑解惑連句“謝謝”都沒有,甚至在校園裏見到老師擦肩而過而招呼都不打,如同陌路。在今天的社會,像毛澤東當年尊重、感激徐特立那樣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師,尊重教師的人格、尊重教師的勞動、尊重教師的創造的人已經是很鮮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