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網絡犯罪的應對
(1)網絡犯罪概述。
山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犯罪研究室主任李康熙認為,當今網癮網戀問題已經像“黃、賭、毒”一樣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就他們調研的結果來看,70%的青少年犯罪與上網問題有關。
人民網上找到《狼群出沒的互聯網》文章,裏麵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了2000年以來我國以及別的國家由於青少年上互聯網而發生的犯罪事件。
來自公安部門的調查資料表明,近年來,利用互聯網實施犯罪的現象日益嚴重,網絡犯罪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犯罪新動向。隨著電腦網絡的普遍運用,中國的網絡違法犯罪案件呈上升的趨勢,比1998年增加了幾十倍。
公安部公共信息網絡安全監察局副局長顧建國承認,目前的網絡犯罪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傳統領域犯罪逐步向互聯網滲透。
這是互聯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隻狼。”
正是由於天然的隱蔽性,互聯網成為一些犯罪分子實施傳統犯罪的新工具。
據警方介紹,犯罪分子利用網絡手段實施傳統犯罪時,往往通過聊天、網絡遊戲等手段與涉世不深的少男少女結成親密無間的“網友”,一旦時機成熟就會露出猙獰的麵目。
事實上,一旦發生惡性案件,要根據網名尋找犯罪嫌疑人簡直如同大海撈針。資料顯示,使用OICQ注冊上網的人數已經達到9位數字,這意味著嫌疑人至少隱藏在1億個形形色色的網絡居民中。
一項專題調查表明,越來越多的學生擁有網戀的經曆,不僅呈現出比例高、公開化的特征,輕率和速成的程度也令人瞠目結舌。有些學生僅僅同網友聊過一次天、發過一次E-mail後,便一見鍾情,相見恨晚,迅速在網站上確立戀愛關係。
法學界人士認為,由於網絡提供了更多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一些涉世不深的低齡網民容易上當受騙。同時,由於網上交流的虛擬化特點,家長和學校又難以真正實施監管。
據警方透露,諸多通過網絡騙錢騙色的案件中,犯罪分子選擇的對象大多是十幾、二十歲的無知男女。他們大多數從未出過遠門,也不諳世事,隻因為網友的一番“甜言蜜語”、“胡言亂語”,就踏上了尋求幸福、刺激的虛幻之路,結局往往是悲慘和令人痛惜的。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富於幻想,他們總是想象那些美好的愛情故事或者新奇刺激的事物,並且渴望自己成為其中的主角。在沉湎於網絡之後,年輕人開始將這種幻想寄托在網絡世界中虛幻的真實人物身上。他們隻是因為網友的名字好聽,就將對方想象成心目的“白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隻是因為聽了幾句恭維的話,就死心塌地地跟著犯罪分子走,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青少年缺乏一定的自我控製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是他們頻頻在互聯網前“受傷”的關鍵原因。
(2)學生犯罪預防網絡構築。
預防是減少犯罪的最有利的辦法,是學校的任務、家庭的任務,也是司法機關和社會個方麵的共同任務。“三位一體”的社會教育對策。所謂“三位一體”的社會教育對策,是指構築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學校、家長和社會三結合的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的立體化防範體係。
①從源頭上構建健康綠色的互聯網。
給青少年提供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網站。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開辟和建設青少年網站,可以通過學習、就業、交友、心理谘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興趣的、能切實為青少年服務的形式,開辟更多的為青少年所喜聞樂見的網站,服務青少年、凝聚青少年。通過青少年網站,使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他們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占領網上思想教育的陣地。
切實加強對網吧的管理,加大整治力度。認真落實未成年人不得進入營業性網吧的規定,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綠色網絡環境。要對“黑網吧”進行全麵整頓,取締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網吧,設立監督電話,聘請社會監督員,對群眾舉報問題嚴重的網吧,嚴加治理,使網吧業走上更加規範的道路。加大對網吧經營者的培訓和宣傳力度,通過舉辦培訓班、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大力宣傳相關的法律法規,使經營者在網吧經營中學會知法、守法和用法。
②加快青少年的社會化進程,提高青少年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
針對部分青少年逃避現實的傾向,要教育青少年分清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的不同,向他們分析社會的複雜性和存在的某些不足,鼓勵他們勇敢地直麵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投入到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去。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青少年之間、青少年和社會之間的交往,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有條件的應該建立青少年的心理谘詢機構,對有心理障礙和人際交往障礙的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克服障礙。加強青少年組織建設,消解虛擬組織對現實組織的衝擊。網絡組織基本遊離於有效管理之外,網絡組織既有健康的、利於青少年發展的,也有不健康的、帶有反動色彩的不利於青少年成長的。我們要主動地去了解各類網絡組織,與其加強聯係,並以有效的方式介入他們的運作、管理,各種虛擬組織可以為我所用,也可以通過網絡形成利於青少年成長的健康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