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娛樂表演3(2 / 3)

雜技、戲曲演員共十一人,有手技戲法、侏儒幻術、舞獅,也有宋元雜劇中的正末和淨色。走在最前的侏儒,赤身肥胖,頭裹碎花紅巾,身上隻有一紅布褲衩遮羞,肩扛一瓶,可能是表演“入瓶”一類技巧與柔術的雜技。

另有一人肩披努目突睛、海口緊閉的青色獅衣一領、長毛清晰,它很可能是元代高毳獅舞的寫照。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兩代是中國最後的兩個封建王朝,雜技與舞蹈等傳統表演藝術很少在宮廷演出。特別是雜技更被視為不入流的玩藝,宮廷中基本沒有雜技演出的記載,隻有明憲宗(公元1465~1488年在位)“行樂圖”中有雜技表演的形象。清代雜技藝人進一步淪落江湖。但是戲曲卻勃興起來,特別是自1790年徽班進京,京劇誕生之後,戲曲武打戲對雜技武藝的吸收成空前之盛。終於形成以武戲為招徠的繁榮景象。

跟頭本來是雜技技巧中重要一項,在清代戲曲中,它被戲曲表演所吸收化用在方方麵麵,故清末有所謂“京劇裏的跟鬥,雜技裏的頂”的俗話。明末安徽班就有“剽輕精悍、能撲跌打”的聲譽,當年演目連戲諸般雜技,競呈舞台,經近50年的熔鑄冶煉,自然更有火候。徽班進京後每場演出必有專重跌打撲鬥的武戲。從當時在北京看過安徽班演出的人記載看,他們是吸收了不少雜技技巧的:

“武劇,以餘所見於京師者,其人上下繩柱如猿猱,翻轉身軀如敗葉;一胸能勝五人之架疊,一躍可及數丈之高樓,目眩神搖,幾忘為劇。”(見王夢生《梨園佳話》)。

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1年)的作品《都門雜詠》“賣藝”——詩雲:“歌童扮旦妙娉婷,小戲多從嵩祝聽,《賣藝》最宜燈下看,夜間看耍火流星。”

這是在戲曲中有機地穿插雜技“耍火流星”的記敘。

清代雜技藝人漂泊江湖,生活淒苦,但出於對祖宗的藝術的摯愛和對人生的追求,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中,保持和發展了自己的藝術,“蹬技”和“古彩戲法”都有了新的創造,“耍壇子”、“劍、丹、丸、豆”的係列幻術,都達到了極高水平。

清代雜技除“撂地攤”,在城鎮鄉村中流浪賣藝外,一些技藝高超的藝人,也被邀請做富室貴家的堂會演出和逢年過節的行香走會的表演。清末上海出版的《點石齋畫報》就反映了這些雜技的演出情況。

1949年以後,雜技藝術更成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組建中國國家雜技團的事情,1950年10月中央文化部聘請羅瑞卿、廖承誌、田漢、李伯釗等七人組成籌備雜技團工作組,這七人中有戰功卓越的將軍,有資深的戲劇家、導演和文化交流的領導人,由此可見國家對此事的重視。

當時從上海、天津、北京、武漢征集了一批優秀雜技節目,並邀集知名藝人來北京會試。從中挑選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雜技節目,在李伯釗、周巍峙等新文藝幹部直接指導下,經過一個月的集訓,編排出新中國第一台雜技晚會。

這些傳統雜技節目經過初步整理,在服裝道具、音樂伴奏上都作了初步加工,使之麵貌一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彙報演出,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肯定和鼓勵,並當場決定由這批藝人組成一個團體,出訪蘇聯和歐洲各國。周恩來總理命名該團為中華雜技團,1953年正式建團,改稱中國雜技團。

中國雜技團的雜技表演

中國雜技團成立後,帶著中國人民的友好祝願和濃厚情誼,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先後出訪了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芬蘭、丹麥、瑞典、奧地利等十四個國家,通過這些負載著中華古老文明的雜技節目,使這些國家人民感受到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智慧、樂觀、文明的人民,中國是熱愛和平,與各國人民友好共處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