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八皇帝老爸 吳大帝——孫權(6)(2 / 3)

《吳書》上談到孫和,說,“(孫和)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孫和被立為太子後,以闞澤為太傅,薛綜為少傅,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名士為侍從。

這樣的一群人在太子周圍,自然會讓以前跟著孫登的那些人聚攏過來。在這些人看來,孫和有能力,有品德,和當初的太子孫登不相上下,況且其所立符合了儒家的立長原則。當兩位太子的力量組合到一起的時候,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讓孫權不得不抽時間想上一想。

大概也是出於對太子勢力的忌憚,孫和被立為太子八個月後,孫權製造了一起事件,從此拉開了太子相爭的帷幕。公元243年八月,孫權當著群臣的麵封四子孫霸為魯王,這其實並不算什麼,但讓眾臣感到奇怪的是,孫權對這位魯王寵愛備至,幾乎比寵愛孫和有過之而無不及。

過不久,宮廷裏便傳出了孫和與孫霸不和的消息來。孫權知道後,大為惱火,下令以後兩人不允許見麵。他的命令並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因為在他的“幫助”下,孫霸的勢力已經和孫和旗鼓相當了。兩個人的鬥爭逐漸明顯化,朝中大臣們自然也分成了兩派。從而形成了太子黨與魯王黨兩大陣營,相互傾軋。

皇帝老爸孫權這個老人壽命非常之長,孫和與孫霸鬥了八年,他居然還不死,但是,朝臣們的互相傾軋已經讓他感覺到了朝堂危機。一次,他對親信說:“兄弟不和睦,臣下又分成兩派,事情不太好,萬一發展到當初袁氏那樣,就不好收拾了。”

他首先對朝臣們下手,先是對支持太子孫和的朝臣進行譴責、流放甚至誅殺,接著就對付孫霸集團中的大臣們。在經過了血腥屠戮後,兩黨鬥爭才算告一段落。最後,在250年,他廢黜了孫和,又賜孫霸死,改立他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要知道,當時他剩下的幾個兒子裏還有五子孫奮和六子孫休沒死呢,但他卻立了最小的孫亮。兩年後,孫權終於歸西,繼位後的孫亮才十歲,愚蠢與否不得而知,但因為年幼而無知卻是肯定的了。這樣一個小皇帝最終把孫吳政權拖進了萬丈深淵。

我們現在看那段曆史,覺得很奇怪,孫權的七個兒子,其中兩個是病死的,兩個是被他殺的。這四個兒子其實都很優秀,而最優秀的孫登之死對整個事件的影響是最大的。試想,如果他不死,以後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孫登在太子之位上長達二十一年,從未做出任何讓孫權懷疑的事情來。這就足以說明,無論孫權以後會做出多麼愚蠢的舉動,也絕對不會廢黜孫登。況且,孫登曾讓過太子位,這就更加強了在孫權心裏的好印象。

孫登死後,圍繞著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嗣所展開的鬥爭,其持續時間之長、卷入人數之多、相互殘害之烈、危害之重,在曆史上實在找不出第二例來。孫權雖然暫時以斷然之手段平息了“二宮之爭”,但其遺患卻已鑄成。

十一 皇帝老爸孫權 壯士斷腕英雄暮年

“生子當如孫仲謀。”作為東吳基業的繼承者、鼎定者與開拓者,孫權一生確實無愧於英雄之名,陳壽在《三國誌?吳書?吳主傳》中稱讚他“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這樣的稱譽並不過分。

赤壁之戰大敗曹操、白衣渡江之戰生擒關羽、夷陵之戰力挫劉備,這樣顯赫的戰績足以力托起孫權“英雄”的稱號。但是,古話就說“鮮克有終”,孫權似乎也不能例外,和許多雄才大略的皇帝一樣(例如漢武帝),他的晚年似乎也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昏庸。對於這種昏庸,陳壽就作如此評價:“性多嫌忌,果於殺戮”,“讒說殄行,胤嗣廢斃”,“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將東吳日後覆家亡國的責任追究到開國之君孫權身上,這樣的見解既是大膽的,同時無疑也是深刻的。陳壽敢給孫權下這樣狠的評語,自然有他的道理。

陳壽評語裏所謂的“讒說殄行,胤嗣廢斃”、“性多嫌忌,果於殺戮”等種種昏庸之舉所指向的實際上是同一件事——孫權晚年的立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