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奸雄”的曹操一生育有25子相比,“英雄”孫權的後嗣實在少得可憐。從18歲執掌江東集團,到71歲去世,孫權總共隻育有7子,從這種對比中可以看出孫權對女色並無多少興趣,所以史書中有關於某某夫人因為美麗而得孫權寵幸之類的記載值得我們持保留態度。因為孫權多年不立皇後,所以諸子之中無嫡庶之分,隻有長幼之別。孫權中前期立嗣,一貫遵循儒家傳統的嫡長子製度。因無嫡庶之分,所以隻以長幼為序。
建安二十五年,孫權受曹魏之封為吳王,隨即立長子孫登為吳王太子。孫權稱帝之後,王太子順理成章升為皇太子。孫登在太子位共21年,於赤烏四年,先於孫權去世。
次子孫慮比孫登死得更早。赤烏五年正月,孫權立三子孫和為太子,正是在孫和的太子任上,出現了儲嗣爭鬥的風波,這一爭鬥的另一主角是孫權的四子魯王孫霸,因為這場政治爭鬥發生在東宮和魯王宮之間,故而史稱“二宮構爭”。
史書把這場政治風波的直接責任人定為孫權,認為是孫權對孫霸不合適的寵愛導致了“二宮構爭”。從表麵上的記載來看,第二任太子孫和為人恭謙,“好學下士,甚見稱述”,其身份和品行完全符合一個優秀儲嗣的條件。但在立孫和為太子的同年八月,孫權又另立四子孫霸為魯王(其餘諸子均不立王),並對其“寵愛崇待,與和無殊”,以至於二宮之間,禮秩不分。
這種對太子、魯王的“無區別對待”實際上貶低了東宮,抬升了魯王。皇帝無家事,孫權這種不適當的暗示不僅僅傳達到了魯王孫霸那裏,滋生了其爭奪嗣位的野心,同時也傳達到了太子孫和那裏,引起了他的不安。更嚴重的是,這種不適當的暗示還傳達到了東吳滿朝文武那裏,大臣們開始各尋擁護對象,最後出現了“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的局麵。
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朱)績、尚書丁密、太子太傅吾粲等擁護太子孫和;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人擁護魯王孫霸。至此,東吳朝堂之上已經形成了太子黨和魯王黨兩大集團,出現了“黨爭”。
自古以來,儲嗣之爭是亡國之道,朋黨之爭也是亡國之道。同時,儲嗣之爭和朋黨之爭還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之間的有機結合,在封建王朝屢見不鮮。在孫權的晚年,這種狀況也不幸上演。
這場政治風波的最終結局,是太子黨和魯王黨的兩敗俱傷。太子孫和被廢,流放故鄣;魯王孫霸被賜死。同時,一大批陷入“二宮構爭”的重臣們也受到懲處,丞相陸遜在孫權的屢次“責讓”之後“憤恚”而死;太子太傅吾粲下獄誅死;太常顧譚等人被流放;驃騎將軍朱據被賜死……
“二宮構爭”對後孫權時代東吳集團的負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一、由於成年之子已盡,孫權不得不立年僅7歲的幼子孫亮為嗣。孫亮10歲登基,政令不由己出,終身苦受權臣威逼之禍。
二、對大臣的清洗導致孫權去世之後東吳朝堂之上缺乏有力的忠臣與重臣,嚴重地動搖了東吳的統治基礎。孫亮登基之時缺乏可靠的有能力的輔政托孤大臣,遂致政變屢興,權臣不斷。
從這兩點來看,陳壽對孫權的評語是相當中肯的。東吳確實在孫權晚年就凸現出了亡國之兆。但是,就此認定孫權的晚年是昏庸不堪的,卻又似乎為時過早,過於武斷。曆史真相的複雜程度和曲折離奇永遠要遠甚於任何構思精妙的小說情節。
赤烏七年,也就是陸遜被氣死、“二宮構爭”進入高潮的前夕,62歲的皇帝老爸孫權又一次向我們展現了他的英明神武。第二年,蜀漢執政者蔣琬將本國的軍事重心由漢中南移至涪縣,在此多作舟船,意欲順漢水而下,襲取曹魏的上庸、西城等三郡。這次舉動引起了東吳一批重臣們的不安。步騭、朱然等人向孫權上奏:“從蜀國回來的人都說蜀國有意背叛同盟,和曹魏交通。正在大造舟船,修治城池。蔣琬之前鎮守漢中的時候,聽說司馬懿南下攻擊我們,也不出兵魏國。如今反而舍棄漢中,南移涪縣。對此我們應當有所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