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八皇帝老爸 吳大帝——孫權(6)(1 / 3)

在三國君王裏,孫權給後人的印象較為模糊,《三國演義》對他的晚年著墨不多,曆史上的孫權,晚年充滿戲劇張力,值得大書特書,隻可惜評價是負麵的,是昏君+暴君的形象。

孫權最大的過失是廢太子孫和一事。寵信小人吳壹、頻頻用兵海外等胡塗賬還不算。公元229年,孫權稱帝,立長子孫登為皇太子,當時孫權還有作為,以四位大臣的兒子為孫登的輔佐,這四個人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張昭的兒子張休、顧雍的兒子顧譚、陳武的兒子陳表,他們和孫登同進同出,同車同床,十分友好。此外,孫權又安排四位賓客,在孫登身邊,謝景、範慎、刁玄、羊衜(同音,道)等四人都是名士。東宮號稱人才濟濟。

為了磨練孫登,孫權遷都建業後,留下孫登鎮守武昌,派“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幫助太子。孫登勤政愛民,聲望很高,這麼大好的人,卻在三十三歲那年去世(公元241年)。他當了二十一年的太子,還沒登位便與世長辭。當時孫權六十一歲,還活得好好的。

孫登一死,亂了孫權的接班大局,政局也隨之混亂。

孫權心不甘情不願的,改立孫和為太子。說心不甘情不願,是因為依照排行,孫和受封為皇子,天經地義,可是孫權特別疼愛孫和的弟弟孫霸。皇位隻有一個,怎麼辦呢?孫權隻好封孫霸為魯王,俸祿待遇比照皇太子,和孫和同住一宮。這項作法,引起群臣議論紛紛,孫權從善如流,讓他們分居,各有各的僚屬,於是後遺症更加嚴重,朝廷分成兩派,明爭暗鬥,各護其主,更不乏從中挑撥,讓兩兄弟裂痕擴大的有心人士。

孫霸從敗部逐步爬升,黨羽不斷在孫權麵前中傷孫和,眼看漸漸占了上風,但可能太過囂張,動作過於明目張膽,孫權雖然對孫和很感冒,但也對孫霸愈來愈反感,最後索性兩邊都不支持,廢掉孫和,命令孫霸自盡,決定另立孫亮為太子。

皇太子寶座爭奪戰讓孫權抓狂,變得敏感易怒,聽不進任何勸諫。來勸孫權不要廢太子的文武大臣,下場淒慘,陳正、陳象兩位軍官,全族被殺,朱據、屈晃兩位大臣被杖打一百軍棍。更遺憾的是,先前力挺孫和的超級戰將陸遜,竟在孫權的詰問懷疑中怨憤至死。

孫霸的黨羽,包括楊竺、全寄、吳安、孫奇等人,挑撥離間,法所難容,也紛紛被孫權殺害。兩年後(公元252年),孫權終於死了,活了71歲。繼位的孫亮隻有10歲,無力掌控政局,那時孫吳的國勢紛紛擾擾,亂七八糟,隻能形容是:很亂!很亂!

其實早在孫登還是太子之時,因為自己母親被廢黜和自己身體常常感到不適的關係,他常想讓出太子之位來。首先是孫權不答應,接著就是朝中但凡有點腦袋的大臣也不答應。因為無論從子嗣繼承的傳統還是孫登的品德能力來講,他做太子是唯一人選。

皇帝老爸孫權生有七個兒子:長子孫登、次子孫慮、三子孫和、四子孫霸、五子孫奮、六子孫休和最小的兒子孫亮。帝王多子本是情理中事,孫權在立儲君的問題上也算是一明君。早在221年時,孫權為吳王,就把孫登立為王太子。並且很注意對孫登的培養,精選師傅和賓友。諸葛恪、張休、顧譚和陳表號為“四友”,都是三國時的名臣代表,孫權把孫登交給這些人,顯然是對孫登寄予了厚望。241年,孫登一死,對於孫吳政權來講,這個損失是無法彌補的。而當時在東宮的這些人所代表的利益也讓後來的孫和與孫霸的鬥爭更加激烈起來。

孫登在這些人的熏陶下,為人之表現與從政之態度頗具儒者氣質。大量關於孫登的事實,完全可以證明他就是一位最佳的繼嗣人選。陳壽後來在其傳末評道:“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德之美。”宋人葉適也指出:“孫登德兼於能,知人則哲,深達治要,臨歿一疏,不論三代以前、三代以後,世子藩王之賢,少有及者,同時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

但是,這樣一個人卻在父親還很健康的情況下早早地離開了,他並沒有繼承大位,這是他自己的損失,也是孫吳百姓的損失,更是孫吳政權後來出現波折的導火索。

孫權的第三個兒子孫和在242年獲得太子之位後,更是受到了連失二子的孫權的寵愛。正是基於此,他對孫和的培養絕不次於當初對孫登的培養。名儒闞澤就在這個時候出場了,他對太子孫和的教導可謂麵麵俱到,自己也是不遺餘力:“教以書藝,好學下士,甚見稱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