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吳國宗室,我們可以因兩個人而作出美好的假設,前是孫堅,若其不恃勇落單,吳國史必是個進取的曆史而非偏安,後就是孫登,若孫權分壽於其子,則吳國將不至於宗室互戕,內政外交也必有其強盛。但假設畢竟隻是假設,而曆史卻就是曆史。
皇帝老爸孫權的兒子中除了長子孫登,孫權的另兒子孫亮也還是比劉備的兒子強的多的,隻可惜他的權利不大,曆史上也沒有記載他的事跡,因此讓人感覺也應該是個挺窩囊的兒子。
如果說,劉備剛創業的時候天天東奔西跑,居無定所,經常自己的命都保不住,還丟了個老婆,孩子也差點弄丟,肯定沒時間管孩子了。孩子的生母死的也早,劉阿鬥自己又是下人們的小主人,肯定從小被寵壞了。但是孫權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他比劉備安穩,比劉備生活質量高,比劉備有時間教育孩子,可是為什麼皇帝老爸孫權也跟劉備似的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兒子?
而曹操呢除了打仗,很多時間都在許昌,除了料理政事之外,有足夠的時間對孩子進行文才武略的教育。加上自己有文學細胞,孩子們受了不少遺傳。曹氏兄弟的周圍一些有才華的年輕人為朋友,得益不少。本來當時的洛陽、許昌一帶就是文化中心,用現在的話說,地方性教育水平就強的多。
但是孫權可以給孩子的東西也不比曹操少很多,當然除了“文學細胞”之外。你看,曹操除了打仗有足夠的時間教育兒子,孫權呢偏安江東,打仗出差的時間遠遠少於曹操;曹氏兄弟周圍有很多有才華的朋友,孫權兒子們的旁邊也有不少良師益友啊,比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諸葛恪等;洛陽、許都是文化中心,可是東吳也不差,連諸葛亮也認為,孫權“國境有天然險阻,民心依附,許多賢士為他效力”(“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應該說當時的東吳氣氛也是很不錯的。
皇帝老爸孫權之所以沒有教好兒子,問題隻怕是出在了他沒有能像曹操那樣重視兒子的培養和言傳身教。曹操帶兒子出去打仗,不幸戰死了,如果不死那就多半會曆練出了一個軍事家了;曹操跟兒子們吟詩作對,經常出命題考究兒子,比如銅爵台築成曹操就命諸子作賦歌詠。
孫權沒有帶兒子打過仗,也不會跟兒子們一起“作賦歌詠”,雖然孫權也比較重視太子孫登的教育,這個史書上也有記載,但是皇帝老爸孫權還是沒有教育出來很好的後代。皇帝老爸孫權在開拓精神上不如他的父兄,在那個亂世紛爭的時代裏,安守於一隅最後還是守不住的。
三國的時局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孫權給兒子的思想就是“國險而民附”,使兒子們沒有了危機感、使命感、進取心。子不教,父之過,所以說皇帝老爸孫權教育培養兒子成材方麵也比劉備好不到哪兒去。
八 孫權的好兒子 最仁愛的長子
撥開曆史和的烽煙,放下對武力與智謀的爭論,暫且來看看曹劉孫三家的各位長子,曹操的大兒子曹昂和劉備的大兒子劉禪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這裏要認識一下孫登,這位東吳孫氏宗室中堪稱最仁愛的君子。
孫登是孫權的大兒子子,在孫權當了吳王的時候,孫登就被封為東中郎將,封萬戶侯。當年曹操給手下封的最大的戶數也隻有張繡的兩千多戶。萬戶侯啊,多少人眼紅。可是,孫登卻推辭不受封。這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大善,一種是大惡似善。到底是哪種呢?讓我們從幾個方麵來看看後來的故事。
孫登他被封為太子後,按說可以很自由地玩樂,可是,他既不象曹丕那樣得意忘形、手舞足蹈,也不象劉禪那樣不知責任重大,而整天與親臣、弄臣嬉戲玩樂,而是給自己挑選嚴
格的老師,挑選的傑出的人才,作為自己的朋友。俗話說,看一個人的品性,就要看這個人的朋友。那麼,他挑選了哪些人作為自己的朋友呢?
他挑的好友有:剛正耿直的張休(張昭的兒子)、平和淡泊的顧譚(丞相顧雍的孫子
)、聰明博學的諸葛恪(諸葛謹的兒子,諸葛亮的侄兒)、英勇忠烈的陳表(大將陳武的
兒子),史稱“太子四友”。
他與他們一起讀書、學習,一起練習騎馬射箭,史書上講孫登“與恪、休、譚等或同輿而載,或共帳而寐”,時時刻刻都在一起,接受熏陶。這四個人都是忠臣之後,家世清白正直,從小就受到了父輩很嚴格的教育,人品絕對首屈一指。
皇帝老爸孫權稱帝後,孫登立為皇太子,諸葛恪為太子左輔,張休為太子右弼,顧譚為太子輔正,陳表為翼正都尉。除這四友以外,還有謝景、範慎、刁玄、羊衜等等一代名士都當了太子的賓客,當時東宮“號為多士”。
交的朋友都是這樣的清正優秀,你說,孫登還會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