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生兒子要像孫權 孫權兒子多不肖
《三國誌?吳誌?吳主傳》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歎其齊肅,乃退。”裴鬆之注《吳曆》上說:“……權行五六裏,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謂然歎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就是說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濡須(三國時期古城,現安徽省無為縣城北邊),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見吳軍陣容整肅,孫權英武異常,深為羨慕。於是就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語,又歎劉表的兒子是“豬狗”,總的來說曹操這是一句謾罵賭氣的話,而後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輩英賢。
孫權一共生有七個兒子,長子孫登被立為皇太子,這個太子命很不好,很早就死了。孫權的二兒子死的也早,因此孫權又立三兒子孫和做了第二任太子。孫權喜歡的是四兒子孫霸。當時朝廷中就有謠言,說孫權要改立孫霸為太子,“廢長立幼”這是古代皇位繼承人的大忌,估計這種謠言多半出自孫霸黨人的手筆。不過後來孫和與孫霸真的發生了爭鬥,孫權知道後,廢掉了孫和,殺掉了孫霸。兄弟失和,廢殺兒子,這是皇帝老爸孫權最痛心也是最無奈的事情,當然也是他們老孫家最不幸的時候。
“生子當如孫仲謀”是好樣的,但是孫權本人的幾個兒子卻不多不怎麼樣。不過,《三國誌》孫權有五個兒子陳壽作了記載可以看到,其中孫權的長子孫登可謂也是德才兼備的。被皇帝老爸孫權立為太子,可惜他沒福氣繼承父位,不久就早逝了,孫權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不說,孫登早逝對於吳國國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孫登天資聰穎,仁善愛人,加之孫權有心培養,迅速成長為能獨擔一方的軍政人才,其個人魅力也是相當突出的,周圍聚集了當時吳國的頂極人才如諸葛恪等都是盡心輔佐,孫登都能合理地聽取建議並果於行動。
可惜孫登英年早逝,留下的事跡曆史記載也不多,但人治時代,國家的繁榮昌盛關鍵在於主公是否英明,能否知人善任,體查下情,能否做到仁政。孫登和後來登上寶座的弟弟們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此。
史書記載孫登死前,給父皇孫權上了一個奏章,也可以說是遺言,其中表達了他治國的理念,讀來使人感慨。其中寫道:“臣重惟當今方外多虞,師旅未休,當厲六軍,以圖進取。軍以人為眾,眾以財為寶,竊聞郡縣頗有荒殘,民物凋弊,奸亂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聞為政聽民,律令與時推移,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采眾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
古人文短意賅,但是其意深刻。我們可以稍加分析一下:
一是軍事,在軍事上孫登抓住了兩個重點,一是整軍,嚴肅軍紀,明確亂世中軍人的職責是進取,統一全國;二是糧草軍餉,這兩樣是軍人安身立命的基礎,冷兵器時代打仗拚的不僅是謀略,更是物質基礎,缺少糧草軍餉智慧如諸葛亮、薑維也不得不中斷出祁山的軍事好局。
二是法製建設,別以為古代沒有法製,其實古代相當時候的法製比之現代什麼刑法民法要細致得多,也更嚴酷得多。孫登講了他在基層看到了現實情況,那就是城市殘破,人口劇減,經濟凋弊,流民遍野,由此引發的偷盜搶奸殺人放火等等治安案件不斷,案件發生的原因一是窮,沒飯吃,不違法就餓死,在這樣的情況下誰不去鋌而走險誰就不是正常人,這主要是政府造成的,二是漢法相當的繁瑣,量化得非常細致,講什麼話,罵什麼人,打人傷到什麼程度,稅糧有多少未交等等都在違法範圍內更別說偷搶了,與此類民眾行為對應的刑罰又是非常重的肉刑,死刑的方式都多得不得了,對待肢體的懲罰更是多得連廣大官員自己也背不全。
但孫登能理解,並提出了“為政聽民,律令與時推移”的理念。這樣的理念在現代與“執法為民、與時俱進”如出一轍。孫登的政治敏銳性由此可以窺見一斑,他已經意識到政府的過失由民眾重重承擔的法製現狀是危險的,民如水君如舟,可以載舟亦可覆舟,東漢末年各地統治者如過江之鯽般更替更讓其對自家王朝統治的現實擔憂,未雨酬繆。
三是經濟製度,孫登提出了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的方針政策確然是大膽而現實的。
四是民主思想,孫登認為一把手必然不是孤立的,也是會有過失和錯誤的,也會有不知道的情況,但是崗位放在那裏,有權的是一把手,誰也搶不走,善於聽取意見不是無能而是英明是大度。所謂“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采眾議”,這完全是一種君主獨裁體製下的民主。
孫權年輕時的優異統治成績也是靠民主決策後再乾綱獨斷的。事實證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沒有民主的話統治者就真成孤家寡人。孫權晚年做的事情是讓人失望的,他不再是個善於民主的一把手了,而成了一個暴君,不能聽進善意的勸諫,殺人如麻,為吳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孫登能意識到自己父親的缺點並在死前直言,赤子之心天人可鑒,難怪孫權在孫登死時痛心哀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