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和魏國斷交,和劉備重新修好,這使曹丕很是惱火,親自率領軍隊討伐東吳。孫權采納了徐盛的計策,一夜之間在長江南岸用木樁和蘆葦造了無數的假城樓,連綿數百裏遠。第二天,曹丕一見,以為江東早有防備,隻得喪氣地退兵而去。
在公元229年,孫權趁魏國小皇帝在位、江東與劉備的蜀國關係較好的時機,稱帝建立了吳國,這就是曆史上所稱的三國時期的吳國大帝孫權。
五 皇帝老爸孫權 英雄不打折扣
皇帝老爸孫權是使孫吳集團發展壯大並且成為鼎足三分天下的獨立國家的建立者。
他的父孫堅,孫吳集團的創始人;他的哥哥孫策,孫吳集團的奠基者;而孫權他本人,自從接管孫策江東大業後,不但禮賢下士唯才是舉,更重要的是他善於審時度勢,或聯劉抗曹或聯曹抗劉,善於捕捉機遇並果斷出擊,所以,使得江東大業存在的時間比蜀魏久。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曹魏集團存在了46年,曹操享年66歲;蜀漢集團存在了42年,劉備享年63歲;而孫吳集團存在的時間最長,51年,孫權享年71歲。
孫權繼位的時候,年幼(當時孫權剛剛年滿18歲),勢孤,內困,外憂。為什麼孫權可以處於劣勢而使江東基業發展繼而三分天下的呢?
皇帝老爸孫權善於用人,以情感人。他納魯肅於凡品,拔陸遜於行陣,獲於禁而不害,取荊州而兵不血刃。對周泰,他泣不成聲地說:“共榮辱,同休戚。”對諸葛瑾,他聲淚俱下地說:“恩如骨肉。”中大夫趙谘就曾經在曹丕麵前盛讚孫權:“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皇帝老爸孫權英武決斷,唯利是舉。以赤壁之戰為例,赤壁之戰在當時是孫權鞏固江東基業,並且擴張勢力為鼎立天下奠定基礎的關鍵性戰役。曹操與孫權是姻親,曹操的侄女嫁給了孫權的弟弟孫匡,孫權的侄女嫁給了曹操的兒子曹璋,但是孫權在魯肅給他權衡利弊之後,毅然決然地與劉備聯手抗曹,最終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鞏固了江東基業。
皇帝老爸孫權膽略過人,能屈能伸。陳壽有句話說得好,說孫權“有勾踐之奇”。孫權在前期創業時,似勾踐般忍辱負重。不但對曹魏俯首,而且,在劉備麵前也十分謙遜。赤壁之戰後,為聯合劉備,孫權將其妹孫夫人嫁給劉備,這又是孫權安排的政治婚姻,孫權的妹妹不過是這場政治策略的犧牲品。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
後來,孫權看見劉備勢力發展過快,又在魏吳大戰濡須口後與曹操握手言和,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計取荊州。而後,在公元220年曹丕繼位時候,孫權又向曹丕俯首稱臣,宣稱東吳是魏國的附庸,在彝陵火攻大破劉備。
在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看見曹魏勢力過大,又與蜀漢和睦,共伐曹魏。曹丕病逝,孫權在權衡時局後,於公元229年自己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東吳政權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
孫權在前期創業時候,象越王勾踐一樣忍辱負重,乘間伺隙,權衡時局果斷出擊而使東吳鼎立於天下。但孫權在後期守業時候,也象勾踐一樣暴戾恣睢,盡殺功臣。《三國誌》陳壽說他“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可謂字字見血。
縱觀皇帝老爸孫權的一生,除了晚年的多疑猜忌,可是說是一位能屈能伸、英武決斷、膽略過人的政治軍事領袖,曹操就曾經讚歎孫權的軍事政治才能:“生兒當如孫仲謀”;在用人方麵不拘一格,明智拔擢;在治理國家方麵,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積極發展外交、促進了當時南方經濟的發展。
孫權為什麼能被稱為英雄?
第一,從年齡上來說,孫權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孫權雖然也是三國的一代雄主,但他的年齡卻與曹操、劉備差很多。曹操生於155年,劉備生於161年,而孫權生於182年,看上去倒有點像現代人俗稱的“80後”了。孫權比曹操小27歲,比劉備小21歲。但是,孫權卻能夠與曹操、劉備相抗衡,這當然是有英雄氣概的。
第二,從用人上來說,孫權具有英雄的情懷。孫權用人具有許多長處,他的用人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也有其獨具匠心的地方。他用人從來不論資排輩,隻能是人才,他就敢於破格重用。例如他破格使用年輕的陸遜為帥,從而一舉擊敗了強大的劉備的進攻。
同時,孫權用人還堅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有人告諸葛瑾的狀,但孫權仍然非常信任諸葛瑾。孫權用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敢於在關鍵時刻起用人才,並委以重任,從而取得出奇製勝的效果。他在赤壁之戰中重用周瑜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