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繼承父兄大業之初,政權是很不穩固的,當時的統治區域雖然已經包括了江東六郡,但並沒有完全穩定,再加上孫策剛死,許多人想投靠新主子。危難之際,文臣張昭和武將周瑜齊心協力說服了大家一起輔佐孫權,說孫權完全能擔當複興江東的重任。政權終於初步穩定了下來。
緊接著,孫權便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繼續穩固自己的地位,並看準時機來擴充領地。哥哥孫策以前任命的廬江太守李術在孫策死後不再聽從孫權的命令,顯露出反叛之心,還明目張膽地收留包庇叛將。孫權命他交出,李術卻狡辯說:“如果你有德有才,那大家一定會聽從你調遣的。如果沒有德,那大家肯定會離開你另投別處。我現在不能從命。”公開和孫權作對。
為了徹底除掉李術,孫權周密謀劃。他預料到李術將來被攻時肯定會向北麵的曹操求救,於是就先下手,寫信給曹操。信中重提李術以前殺掉曹操的揚州刺史的舊事,以引起曹操的嫉恨,然後說李術的本性狡詐凶殘,毫無信用。現在我要興兵討伐他,希望曹操不要聽信李術的詭辯之詞,給他派援兵。孫權這封信很絕,可謂一箭雙雕:一是堵死了李術的退路,二是堵住了曹操出兵的借口,因為當時曹操為了多樹立一個割據者和江東作對,自己就多了一份力量。準備工作做好了,孫權便開始動手了。
等孫權的軍隊將李術圍困在皖城後,李術果然不出孫權所料,急忙向曹操求救兵。曹操恨他反複無常,拒絕出兵。李術終於被孫權誅殺。
平定了李術,孫權又平定了一次內部的叛亂。他的堂兄孫輔害怕孫權年輕無能,無法保住江東,自己與其等死,不如先投靠曹操,然後自己來做江東之主。沒想到送信的人並沒有和他同流合汙,而是直接將信送到了孫權那裏。孫權先是不動聲色,然後叫上張昭一起去找孫輔。見了堂兄,孫權笑著說:“兄長是不是享樂得不知如何是好了?為何私自招引別人來江東?”
開始孫輔不肯承認,等孫權將他給曹操的書信拿出來後,再也無法抵賴。張昭一見,也異常惱怒。孫權將孫輔抓了起來,考慮到兄弟情誼,沒有要他的性命,而是將他監禁起來。對於他的屬下,孫權毫不手軟,基本上都處死了,手下的兵士則分給了眾將充實軍力。
輔佐孫權的大臣們中,除了張昭和周瑜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魯肅。他對於孫權就好像諸葛亮對與劉備一樣,他也曾經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那樣為孫權分析過天下大勢:“現在的漢朝已經無法恢複元氣了,但是曹操也很難短期內將他清除。現在將軍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後方,以便對抗曹操。穩固自己的領地之後,再等待有利時機,四處征討,最終將長江兩岸廣闊的領地據為己有。到那時便可以稱帝號令天下了。這其實就是當年漢高祖曾經創立的功業。”
孫權聽從了魯肅的謀略,開始穩固江東,適時地出擊,擴充領地。首先他解決了山越人騷擾的問題。山越人是秦漢時期百越的後代(百越就是古時候生活在現在江南和華南,以及西南的廣西和雲南的少數民族,現在的“越南”一名就是在百越之南的意思),為了逃避原來苛重的賦稅,逃進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組織和社會,拒絕向孫權政權交納租稅。
開始的時候,孫權派兵鎮壓,但收效不大。為了集中兵力對外用兵,解除後顧之憂,孫權調集重兵開始對付山越人。大將呂範、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等領兵合圍,逐漸將山越人的領袖抓獲,其他山越人區別對待:強壯的青年人充實軍隊,老人、婦女統一管理,從事農業生產。孫權集中兵力終於解決了山越人的問題,後方得以徹底穩固,這為他下一步對外用兵奠定了基礎。
在孫權躊躇滿誌地想繼續進兵荊州時,曹操卻領兵南下,在他之前進入荊州地界。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當時的荊州牧(即荊州的行政長官)劉表剛病死,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不合,魯肅建議孫權派他去勸說他們與江東合作,同時盡力聯合暫時寄居荊州的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然後再尋機奪取荊州,奠定帝王大業。以後孫權的行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的計策施行的。
魯肅在曆盡艱辛見到劉備之後,提出了聯合抗曹的主張,這和劉備、諸葛亮的設想不謀而合。後來曹操從江陵東進,形勢危急,諸葛亮急忙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分析了曹操兵力與江東和劉備兵力的對比,以及曹操長途征戰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戰江東占據上風。孫權聽了很興奮,便召集大臣們共同商議,恰好這時曹操送來了書信,說自己領兵八十萬,要與江東決一雌雄。曹操的恐嚇使張昭等文臣提出暫時投降曹操。孫權很不高興,後來借口去廁所暫時躲出來,魯肅追上他又進行勸說,說別人投降都可以,惟獨他孫權不能,否則性命難保。魯肅又提議孫權將周瑜請來商議。周瑜回來之後力主抗曹,這堅定了孫權的信心。劉備和江東終於聯合起來做抗曹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