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第八皇帝老爸 吳大帝——孫權(2)(2 / 3)

對於魏騰的處置,孫策在發怒時殺了他,在那個****的時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其影響則會是很大的,它會影響到一些大族的歸順去就,甚至激起更堅決的抵抗。吳夫人能清醒地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以及它所產生的負麵影響,並能及時地現身說教,義釋魏騰,這對穩定江東的民心有很重大的影響。

所以孫策、孫權兩兄弟能夠禮賢下士,重視人才,廣攬英雄,可以說與吳夫人的教育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吳夫人,也就是後來吳國太,史稱她“智略權譎”具有政治頭腦,對於大兒子孫策家教有方,對於少年統業的小兒子孫權也是盡心幫助,史稱是“夫人助治軍國,甚有補益”。

據說孫策孫權的母親吳夫人是建德市梅城人,建德市區在當時也是屬富春縣。現在梅城古鎮還保留有一口“六合古井”,相傳就是這吳夫人倚井教子、保釋魏騰的地方,所以大家都喜歡稱它為“教子井”。

說道後來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個故事是小說《三國演義》中一個頗富喜劇性的有趣情節。小說中的孫權、周瑜一方本來安排這段姻緣是一場騙局,一出假戲,目的是以嫁妹為名誘騙劉備親自前來招親,以便將其扣留不放,索還原先借給劉備的荊州地盤。不料事態的發展竟然弄假成真,孫權白白地將妹子嫁給劉備,落得個“周郎妙計安天下,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尷尬結局。所以發生這樣大的轉折,關鍵是一個老太婆和一個老頭子所起的作用,兩人在書中都有姓無名,一個貴稱吳國太,一個尊為喬國老,其身份都是皇親國戚。有了這位皇親國戚的撐腰作主,劉備得以轉危為安,化憂作喜,夫妻諧合,龍鳳呈祥,孫權、周瑜枉費心機,無可奈何。

曆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曆史真實的“賠了夫人又折兵”其實隻是單純的政治婚姻而已。孫權勸妹嫁劉備,“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基本情節倒是本於史書《三國誌》的。不過《三國演義》在講述這一曆史故事時,也虛構了不少情節。

例如在小說中促成劉備招親的關鍵人物吳國太和喬國老,而其實在建安十四年他們均早已不在人世;再如“佛寺看新郎”的佛寺即甘露寺,當時也並不存在;小說對孫權之妹在這樁政治婚姻中的態度描寫也不真實,嫁與年近半百的劉備,而且是嫁到名為盟友實則勾心鬥角的去處,這種政治婚姻,對她來說是悲劇而絕非喜劇。

還有一點很容易混亂搞錯的就是,這個故事裏的吳國太可不是上麵“倚井教子”的吳國太,其實孫權的老爸孫堅同時娶了吳家兩姐妹,而教子的是大吳國太她是姐姐,看中劉備的卻是小吳國太了。那是大吳國太已經過世,她生了孫策孫權等幾個兒女,所以《演義》中的吳國太是指孫權的姨母兼庶母吳氏,是孫權生母的嫡親胞妹。

孫權的庶母兼阿姨小吳國太,“亦複饒有姊風”,也就是說很像孫權親媽的作風。孫權同周瑜的交厚也是她竭力促成的,據《周瑜傳》記載:“初瑜見友於策,太妃又使權以兄事之”。意思是說,起初周瑜跟孫策交往的時候,就是這位吳國太極力促成孫權把周瑜也當自己哥哥一樣對待。

可見這位小吳國太也跟她姐姐一樣具有“智略權譎”,的確是“亦複饒有姊風”的。《三國演義》的相婿一回也描述了她對孫權的一番責備的話:孫權入後堂見母親,國太捶胸大哭。權曰:“母親何故煩惱?”國太曰:“你直如此將我看承得如無物!我姊姊臨危之時分付你什麼話來?”孫權失驚曰:“母親有話明說,何苦如此!”……

吳氏姐妹二人臨大事的決斷,真是如出一轍。所以國太允婚,孫權也不敢不依。事實上,國太的堅決主婚,完全符合孫劉聯盟共拒曹操的形勢要求。

另外,孫權之所以對阿姨也是小媽的吳國太這樣百依百從的孝順,除了母子感情以外,還有更為深厚的基礎:當初孫策、孫權弟兄倆離開袁術獨立,最先就是投靠在曲阿(今丹陽市)的舅父丹陽太守吳景,而後才發展勢力獨霸江東,所以吳國太的主張他孫權也就不能不遵從了。所以說孫權的孝順,除了感情之外還有政治壓力的因素在內。

四 孫權有謀占江東 縱橫捭闔開帝業

公元200年,孫策被害致死,臨終時,孫策將孫權托付給了張昭,然後又將印信交給了孫權,對他說:“如果論率領江東將士征殺疆場,和天下豪傑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論知人善任,合力穩定江東,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現在大任已經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孫策死的時候也很年輕,僅僅二十六歲,孫策也沒有辜負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歲時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