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第八皇帝老爸 吳大帝——孫權(2)(1 / 3)

雖然孫權的父親和哥哥都早逝,但孫權稍長大後就曾跟隨哥哥孫策一起轉戰江東,也常在一起進行謀劃。而且他們也拉起了一支有很強戰鬥力的隊伍,也占據了一塊相當大的地盤。這就為孫權在江南建立東吳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為老爸的孫堅培養了優秀的大兒子孫策,當然也在同時對孫權產生了極大的教育意義,父親哥哥的言傳身教、自己的耳熏目染,孫權理所當然也成了個“好兒子”。

這個不用別人來評論,且聽聽當世兩大人物的話就可見一斑了。袁術是個大人物了,也歎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複何恨!”這表揚的是哥哥孫策;曹操名頭夠大的吧,他後來也感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誇弟弟孫權的。

三 母親吳夫人倚井教子 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

孫權的母親吳氏,是孫堅的正室,史傳中稱為吳夫人;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吳太夫人。吳夫人,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奇女子,但也象曆史上許多傑出的女性一樣,卻沒能在正史中留下她的芳名。據《三國誌?吳書?妃嬪傳》記載:她本是吳郡人,吳郡的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是個大範圍的地理概念;也有一種說法是現今的浙江省建德市人,當時屬於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市)。父親吳輝,字光修,曾做過東漢的奉車都尉,官至刺史。由此看來,吳氏家族也應該是有一定的地位和勢力的。吳輝去世後,葬在了姑蘇山西北、胥口的東岸。父母雙親過世後,吳氏就與弟弟吳景一起,舉家遷到了錢唐(今浙江杭州市),投靠在親戚家中。正是青春的吳氏出落得美豔絕倫,又加上有學識才智,因此來錢塘後也算得上是個遠近聞名的大美人了。

年輕的孫堅知這後,就想要娶她為妻。那時,孫堅因為與父親一起乘船到錢塘去,在錢塘江畔隻身智捕海盜,追殺盜賊,保護了商旅的財物,而名聲大振,被郡府任命為緝捕盜賊的武官,因此也算是有點權力的小官吏了。但沒有想到吳氏的親戚都嫌孫堅“輕佻狡詐”,不夠穩重,而孫氏家族的門第也不算很高,所以就想加以拒絕,孫堅感到失望又慚愧,並由怨而生恨。吳氏知道後,恐怕會因為自已的緣由,而給親戚們帶來麻煩與不利,就對親戚們說:“為什麼要為憐惜一個女子而招致災禍呢?如果我找不到好丈夫,那也是命中注定的。(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有不遇,命也。)”在吳氏本人的勸說下,親戚們終於同意了這門婚事。

這樣看起來,孫堅能夠娶到吳氏,可以就是逼婚的意思,但吳氏對孫堅的才幹也肯定是多少有所了解的,更重要的是,孫吳兩家的聯姻,無形中消彌了孫堅可能會對吳氏親戚的仇怨或不利,並使孫、吳兩族緊密地給合在一起。後來,吳夫人之弟吳景帶領部屬跟隨孫堅父子北戰南征,為創建東吳基業立下了赫赫戰功,使是明證。而孫堅與吳夫人倆,婚後共同生活了近二十年,雖然有可能倆人是聚少離多,但他們卻生育了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也算是對這段婚姻的最好注解。

在東漢末期的****年代裏,作為地方將官的孫堅,往往是常年征戰在沙場上,而撫養、教育兒女的重任也就落到了吳夫人的身上。而吳夫人教育兒女也很有辦法,總是寬容、誘導,諄諄教誨,讓兒女自己領悟,明辨是非,這對於子女的成長是大有稗益的。下麵的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吳夫人在教育兒子孫策、孫權兄弟禮賢下士,尊重人才方麵,有著重要的影響。

大兒子孫策可以稱得上是東漢末年的“戰神”,年輕有為,世人稱之為“小霸王”,那就是小項羽啊!孫策二十幾歲就率領一支數千人的軍隊渡江轉戰,以迅雷之勢,很快攻下了丹楊、吳郡、會稽,成為了執掌一方的統帥,為開創東吳大業奠定了基礎。

據《三國誌》注引《會稽典錄》記載:會稽郡的功曹魏騰,字周林,是個性格直率、剛毅不阿的人,辦事堅持原則,決不會以長官的意誌行事。有一次,魏騰違背了孫策的意旨,激怒了孫策。孫策為此火冒三丈,大發雷霆,決意要殺死魏騰。下屬們見孫策發怒,都非常害怕,不敢去勸說,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解救魏騰。

吳夫人知道後,就站在了水井邊要跳井自殺,侍從報告了孫策,孫策急忙前來看望母親。這時吳夫人倚扶著井沿對兒子說:“你剛剛立足江南,好不容易開創了一個新局麵,很多事務尚在草創之中,根基還沒有穩固。當務之急是要禮賢下士,舍棄他們的過錯,表彰他們的功勞,這樣人們才會來投奔你。魏騰功曹辦事遵守法度,盡職盡責,你今天要是殺了他,那麼明天大家就會背離你而去。我不忍心看到你大禍臨頭,還是先投井自殺了省心。”孫策聽了母親的訴說,心中大為震驚,馬上省悟了過來,領會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於是立刻釋放了魏騰。

吳夫人機敏地現身說法,使孫策能清醒地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反省自己的錯誤,自覺地釋放魏騰,而不會再加以追究。這既反映出了吳夫人的智機敏銳,教子有方,又可以想見吳夫人對這件事的重視。

魏姓家族是會稽郡的望族之一,他們在會稽郡乃至江東地區都有較大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孫策剛剛據有江東,處於開基創業之時,根基還沒有穩固,勢力還沒有壯大,會稽郡以及江東的一些大族,有的還處於敵對頑抗的狀態,沒有完全歸順;有的還處在徘徊觀望之中。孫氏要想立足江東,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才是永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