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製,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鹹決於丞相”的政局。
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劉禪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這一係列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曹爽與司馬懿爭權被殺後,夏侯霸害怕受到株連而入蜀,劉禪親自出迎。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為老將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從妹,所以劉禪才這麼說。之後,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劉禪對夏侯霸的這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即使其父劉備在世,大概也不過如此,足見劉禪絕非平庸之輩。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也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絕對不是昏庸低能之輩。因此,從曆史的真相來看,劉禪決不是個簡單意義上的“庸主”。
十 皇帝老爸“****如換衣” 皇帝兒子婚姻最悲慘
皇帝老爸劉備有一句流傳至今的話,“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在劉備的世界裏,朋友是極其重要的,而妻子,相對來說,就不過是他身上的一件衣服而已。前麵已經說過做劉備老婆是很不容易的,想來做劉備的妻子應該也是很可悲的,因為一件衣服對於劉備來說又有多少價值可言?想穿就可穿在身上,不想穿就擱置一旁,穿舊了自然可以換上新裝。
不過,要在這裏指出的是,這種觀念其實是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延伸。劉備先生在這裏的貢獻不過是作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而已。這個比喻是如此地形象,以至於劉備死後這麼多世代,都有不少“花心”的人為這個比喻而不間斷地喝彩。
在古代封建時代裏,妻子確實就好象男人身上的一件衣服。一個男人可以天經地義地擁有三妻四妾,但一個女人恐怕改嫁一兩次就會遭社會的白眼。甚至在有些地方,女子改嫁是被禁止的。女人的命運就完全被掌握在她所嫁與的男人之手裏。
這個情形可以和封建君臣關係相比較:我們說妻子是男人之衣服的時候,難道臣子不是君王之衣服?一個臣下,對君王要必恭必敬,三叩九拜,但當君王棄之時,又有多少顧忌?所以,也完全可以把劉備的這個名言,發揮一下,應用在君臣之關係上,也是極端妥帖的。
其實,劉備倒是說了一句大實話。對於劉備來說,關羽,張飛等等朋友的重要性要遠遠地超過他的任何妻子。劉備的江山需要他的這些朋友來幫忙支撐。沒有這些人,也就沒有劉備之江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劉備失去了一個妻子後,他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另外一個。可是,他的那些親如手足的朋友可不太容易被替換。且不說其它的,能找到有如此武功之人就絕非容易。這個事實劉備當然是知道的。所以,劉備說出這番話時,不僅僅是為了討好關羽,張飛這幫人,以安其心,以感其心,也是他自己內心深處之思想的真實流露。
而劉備的兒子劉阿鬥除了在治國方略上跟他的皇帝老爸劉備是“虎父犬子”,在婚姻方麵他跟他的父親也是不能一比。
現在提起劉禪,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他是中國皇帝中耽於享樂的代表之一,隻不過攤上有個好相父諸葛亮,才多混了幾年。到了諸葛亮死了幾年之後就亡國了,最後還無恥的做了亡國奴,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這樣的混帳話來,可是這真的就是事實嗎?隱藏在事實後麵的真相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