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第七皇帝老爸 昭烈帝——劉備(5)(3 / 3)

為什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則思變,環境條件作用於人的心靈,當然會引發更多的思考,並形成一種積極進取的意誌力。還有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貧窮的困境易迫人奮進;富裕的生活易喪失鬥誌。所以說創業容易守成難。我們也可以說,窮的時候人的思想多呈現一種對事理認識的進攻性;而富的時候,人的思想呈現為謹慎保守的色彩。這應該也是人一種根本的心理特性吧。

九 為劉禪鳴冤叫屈 劉阿鬥並非扶不起

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鬥”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在充滿著詭計與狡詐的三國鬥爭形勢之下,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例如曹操,例如周瑜……我們常說大智若愚,這句話可以用在一直被世人小看了的阿鬥身上。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掉下了眼淚。隻有劉禪看得喜笑顏開,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裏一樣。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後,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薑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嗬嗬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一直陪伴劉禪的大臣邵正在旁邊聽了,都覺得太不像話。但司馬昭認為自己看清了劉禪是個不求上進的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劉禪也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鬥”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種觀點認為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也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鬥”的帽子,實在應該給他摘掉。理由是:劉禪於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以及西蜀的易守難攻。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全是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關於蜀國的地理位置,就算是地勢凶險,也不見得就是“銅牆鐵壁”“固若金湯”吧。

早年為了讓寶貝兒子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其實劉備還是讓他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的,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讀;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讓阿鬥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裏,劉主禪學射於此。”從這裏可以看到,皇帝老爸劉備不是沒有教育兒子,而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多,阿鬥、阿鬥學文習武不假,估計那也都是停留在了“紙上談兵”上了。

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於是呼,“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後來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讓劉禪順利“轉正”,徹底擺脫“實習”皇帝的命運。可是,諸葛亮仍緊握大權。諸葛亮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劉禪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所以才總攬全局。這讓人不禁要問,劉禪現在是沒有經驗,你不給他實踐的機會,他哪兒來的經驗,他不是永遠沒經驗嗎?

不過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是很滿意的。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個敏字可說明阿鬥並非愚蠢之人,不然諸葛亮豈不是有心諷刺了?《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不僅如此,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盡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