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第七皇帝老爸 昭烈帝——劉備(5)(2 / 3)

八 扶不起的阿鬥 樂不思蜀

三國當中,要屬劉備的後人窩囊了——地位最高,水平最低;環境最好,智商最低;創業無能,享受有招。世人都知道劉備的兒子劉禪是個無可救藥“扶不起來的阿鬥”,這情景仿佛就是現代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老板爸爸有個敗家子兒子的古代標準典型版,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虎父犬子”了。

翻閱三國史書,縱觀群雄逐鹿,可以說沒有哪一個爭霸圖王者的個人思想品格能跟劉備相比。皇帝老爸劉備是漢末三國時代最負重望、最得人心的爭霸者,也是最符合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理念的三國政治家。劉備比同時代的競爭對手曹操孫權高了一個檔次,但是看看他們的後人,那劉備的兒子可就要低很多級別了。

蜀後主劉禪,小名阿鬥,他的小名家喻戶曉。通常,俗語說某人不爭氣、沒出息,會說那人是“扶不起的阿鬥”,這阿鬥就是他了。還有那“此間樂不思蜀”的典故,早已演化為“樂不思蜀”的成語了。

上麵已經說過,造成阿鬥如此“扶不起”的原因當然在於他爸爸劉備的教育出現了大問題,還有阿鬥的“相父”諸葛亮,兩個父親或者兩個老師都太溺愛阿鬥了,也就造成了兒子的無能無為,扶不起來。

不妨來看一看劉備的死對頭曹操的後人,對比劉備,曹操對子女的教育就比較重視了,曹操的家教也做的比較到位。文學史上有“三曹七子”之說,所謂“三曹”就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仨了。曹操的長子曹昂在征戰張秀的戰爭中不幸早亡,也是很不錯的一個人才。可以肯定的說,曹操的家庭充滿了思想政治、文化藝術氣息,曹家父子之間的談話內容的範圍肯定會比較廣泛,這對他兒子們後來的成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而劉備的家庭氛圍會是怎麼樣?劉備出身寒微,雖讀過幾年書,但是史書記載他“不甚樂讀書”,加上長年征戰,東奔西走,兒子阿鬥肯定難以享受到像曹操給諸子們所帶來的文化氣氛和安定的學習環境。

再來看看劉備的另一個死對頭東吳孫家的家庭教育效果:孫堅的兩個兒子孫策和孫權都在三國紛爭的曆史舞台當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而且他們孫氏父子、兄弟的關係和諧、融為一體。無論是從家庭角度,還是從事業角度,東吳孫家的父子三人每個人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孫堅奠基,孫策是創業,孫權是守業守成。

為什麼獨獨劉備會培養出這樣一個毫無出息的孩子?當然不會是上天的安排,當然也不是阿鬥比曹孫兩家的後代“傻”很多。曹昂年輕時就雖爸爸曹操出征,曹操難道會不知道戰場的危險?曹操的目的就是要鍛煉磨礪自己的孩子。而反觀劉阿鬥則完全像是一朵溫室裏的花,享受有方,勞作無法,溺愛有加,百般嗬護,這樣培養出來的人他是不可能發展事業,不可能守住事業的——皇帝老爸劉備的失敗也就在於此了。

說劉禪者之類的後來人的悲哀是智慧不足,能力不強,不思上進,可偏又生於帝王富貴之家,承襲人間大位。幸運的帽子落在這樣的人的頭上,這在現代人看來多少有些滑稽。如果他一直是個小老百姓,庸碌一生也就是了,何至於落下千古笑柄。

更有甚者,曆史上最聰明的諸葛亮竟然是他們父子兩代的輔相。劉備死後,諸葛亦相亦父,操碎了心,那《出師表》中懇切的言語,赤誠的忠心,至今仍讓人沉吟深思。可惜,一片苦心也隻作對牛彈琴吧,扶不起的,終究扶不起。對於劉禪來說,趕鴨子上架,確實是勉為其難了。在諸葛智慧光芒的映照之下,劉禪的愚笨成了一種陪襯和對比,縱有所善,也不為人所見了,那真是十分地尷尬和悲哀。

拋開身分地位不說,劉禪的人生經曆的典型性在於,他作為一個人,在成年之後,還一直缺少獨立思考能力,並一直未能建立起自主的自我意識。(這是大部分人的理解,沒有對此公深入研究過,不一定符合事實,不過暫且借他說事兒吧。畢竟,這也是事實。)這樣的人從古至今,包括到未來都會一直存在著,並且不是個別的現象,那應該是一個群體。

一種長期缺少競爭和憂患意識、養尊處優的生長環境,是會使人智力退化的,或者說會形成思維的惰性。一種簡單快樂的生活固然是人所渴望的。但那絕不意味著我們要象老子說的那樣“絕聖去智”,回到一種蒙昧的原始狀態。那應該是智慧思考之後的一種豁朗暢達的人生態度。

一個真正被囚禁的人,應該是思考能力被無形中剝奪的人。一個關在監獄裏的人並沒有完全失去自由,因為他有思想的自由。昔時文王被囚而演周易,管仲被囚而建霸業,阿鬥當然沒有這種本事和能力。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一個不去或者不願思考的人,當然會在某種情況下陷入迷惘的境地。進一步說,一個人一旦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就是事實上的行屍走肉。最嚴重的,是一個人精神上被控製,導致思考能力的喪失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