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兩種看法針鋒相對,各不相讓,爭執了千餘年。不過與其揣摩劉備之言是否出自肺腑,還不如靜下心來想一想,劉備一番話對誰最有利,便可豁然開朗:
第一,自古權臣輔弱主,隻要弱主一切聽命於權臣,不覬覦,不搗蛋,雙方是可以相安無事的。近在三國,曹魏數個小皇帝被廢,均與弱主不服權臣有關。劉備死後,諸葛亮隻要輔佐,便是權臣。而劉禪年小暗弱,必為弱主。劉備很清楚,隻要劉禪不屈從於諸葛亮,雙方必有一番火並,而火並的結果,多半是諸葛亮獲勝。
劉備不願意在他死後蜀漢內部發生這樣的事,辦法隻有一個,全力安撫劉禪,讓他象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不要輕易反抗諸葛亮,求得相安無事。同時,極力拔高諸葛亮,幹脆把話挑明,讓他死心塌地地為劉禪效命,不生二心。
劉備的話,實際上對諸葛亮並無多少約束力,倒是對劉禪十分有利。劉禪憑著父親的悉心安排,雖懦弱,卻做了數十年安心皇帝,這不能不說是劉備高度政治智慧的集中體現;第二,托孤之事,古已多有,病榻前無一例外,信誓旦旦地要如何如何為主上效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當時說的話大都不算了數,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了。
劉備對托孤之事當然很明白,也很清楚,即使自己再如何安頓諸葛亮,已不能排除諸葛亮為勢所迫而幹出他不願看到的事。如果諸葛亮已走到非取劉禪而代之的一步,劉備的考慮便是保全劉禪的身家性命。如果劉禪不肖(“不肖”二字深可玩味,多半指不服從諸葛亮,與諸葛亮鬧別扭),而諸葛亮又想取而代之,那就順理成章地取而代之,萬萬不可把事情做絕,將劉氏一門斬盡殺絕。
簡單地說,劉備托孤有兩層意思,一是安頓劉禪,要善待諸葛亮;一是安頓諸葛亮,要善待劉禪,必要時,可取而代之。但這兩層意思全是為了劉禪好——讓劉禪善待諸葛亮,是要他服從、聽命於諸葛亮,不要雞蛋碰石頭;讓諸葛亮善待劉禪,是要諸葛亮在大權獨攬後也不要太對不住劉禪,給他必要的生存空間,讓雙方都相安無事。如果雙方果真水火不容,也不要動武,諸葛亮可平取政權,不要害劉禪身家性命。
可見,劉備對諸葛亮所雲“取而代之”之語,完全是自己的真實想法。而這個真實想法的背後,卻是冷峻的現實。既有劉備的無奈,也有對諸葛亮的不信任,更多的是對劉禪的關懷。劉備之言真是不想說又不得不說,用心之良苦,千年而下猶覺如見。
不管劉備在教育孩子方麵是多麼的無能,沒有作為,完全失敗,但是他在白帝城托孤的遺言中卻留給了後人一句寶貴的教育財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雖然這句話早已經過了將近千年的歲月,但是它其中搜蘊含的道理並沒有消失。這句警訓皇帝老爸劉備說得很對很好,這也是他對兒子的教誨與鞭策,但是遺憾的是劉備沒有對兒子真正進行過這樣的素質教育,所以之後才造成了軟弱無能的蜀國後主劉阿鬥。
反正當時諸葛亮聽了劉備說“我死以後,你們(劉禪)兄弟三人要父事丞相,若有不孝諸葛丞相的,就是天人共誅的不孝子!”後,諸葛亮更下決心輔佐太子阿鬥了。
在劉備死後三天,太子劉禪便登上蜀漢王位。劉禪登基之時才十餘歲,據說他的才情也隻是“下主之才”,在國家政事上完全是個十足蒙昧無知的孩童。
魏主曹丕聽說劉備去世,認為是奪取蜀國的大好時機,於是點起數萬大軍,又聯絡鮮卑、孟獲、吳國、孟達四支軍隊,分五路殺奔而來。劉禪不久聽到消息,又幾天看不到諸葛亮,心中十分驚慌。派人去宰相府,管家就說:“丞相病了,不能到朝。”
一連幾天,都是如此,把個劉禪與滿朝官員急得是汗流泱背,心涼肉跳。不少人都發出怨言,不知諸葛亮肚子裏裝的什麼藥。劉禪急得要命,不知是怎麼回事。於是,他親自來到丞相府,卻見諸葛亮安閑地在那裏釣魚。原來,諸葛亮早已定下了退兵妙計,劉禪這才把心放下來。這就是後來諸葛亮安居退五路的故事。
諸葛亮像父親一樣愛護阿鬥,對劉禪竭盡忠心。劉禪雖童蒙無知,卻能以赤子之心對待諸葛亮,什麼事情都由諸葛亮決斷,從不猜疑丞相生二心。在諸葛亮治理下,蜀國一片升平景象。《三國演義》上說,當時是“民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米滿倉凜,財盈府庫”。
之後,諸葛亮又訂下與東吳的結盟契約,共抗曹魏的戰略。其後,南征七擒孟獲,北伐六出祁山,雖未能實現天下統一的宏圖,但諸葛亮在世時,卻保證了“扶不起”的阿鬥,穩坐蜀國皇帝的寶座,這個是無話可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