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七皇帝老爸 昭烈帝——劉備(4)(2 / 3)

另外,劉禪是在什麼環境下出生的?是在劉備四處流浪,被人打得東躲西藏連老婆孩子都不要的情況下出生的(劉備前期逃命多次丟下妻小,這點曆史有記載,沒有疑問)。要不是有趙雲張飛等眾將的拚殺,劉禪這個第一繼承人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死了還幹淨,更壞的情況是到東吳當人質。

隨便換個什麼人,被搶走了再拚了命奪回來的東西還不寶貝得要死,就怕再弄丟了。劉禪就是這個多次被弄丟,再被蜀國多次奪回的東西,那當然是個寶了。

從劉禪後來的表現看,劉禪幼年的時候,從懂事開始就是個寶。劉備本人重視,手下眾將重視,劉備那些夫人更是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

這裏插一段題外話,不知道是不是劉備後來年邁體衰了,連孫尚香居然都沒懷上他的孩子。或者就是說劉備太寵愛劉禪,孫尚香這種千金之軀,居然自己不生,而是當起了後媽。其他的妃子就更不用說了,都是草根,那當然是同樣為草根的甘糜二夫人最大,他們舍命保下的劉禪誰敢不喜歡。

所以在劉禪繼位以前,過的生活絕對是說多好就有多好,成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閑。這個覺得怪劉禪自己,但是不能全怪他,至少他老爸劉備要擔一半的責任。

史書上記載不少劉備先祖劉邦的英勇事跡,對於劉邦的“丟臉事”描寫並不多,不過劉邦有一件事情卻被幾次提到,就是在打敗仗逃亡之際,半路碰巧遇到了自己的兒子女兒,不得已的情況下,隻有帶上兒子女兒一起逃命。

不過在逃命的過程中,劉邦覺得兒子女兒在車上增加了負擔,於是三番五次把兒子女兒踢下車。還好趕車的夏侯嬰有良心,每次都停車把孩子抱上來,並說情況再緊急夜不能不顧孩子。劉邦這才同意讓兒子、女兒跟他一塊兒逃,最終擺脫了危險。

到了幾百年之後的三國時期,老劉家又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劉備。劉皇叔的一生跟他的先祖還頗有幾分相似,前半輩子大多時間都花在打敗仗上了。而且每次打了敗仗,劉備都幾乎會丟下妻兒老小自己先溜。因為這個,劉備多次在戰場上和老婆兒子失散,為此還損了兩任夫人。與劉邦相似的是,劉備也有一幫好兄弟,在他打了敗仗之後會幫他照顧老婆,找回兒子,所以打了好多次敗仗也沒徹底家破人亡。

當然也並不是說劉邦和劉備就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家人。劉邦在跟項羽交戰之前,先騙回了在對方手裏當人質的妻子和老爹才翻的臉;後來的劉備摔阿鬥也似乎僅僅是走個形式,沒有提著兒子往石頭上扔。所以除了可以很薄情寡義之外,這兩位的另外一個驚人相似還在於臉皮都非常厚,可以馬上對自己的承諾反悔,可以假惺惺而且怡然自得的演一出旁人看了不禁“感動”的煽情戲。

七 皇帝老爸劉備白帝城“托孤”

皇帝老爸劉備白帝城托孤的背景是關羽所守的荊州被吳國攻占,關羽兵敗被俘,拒接投降,然後被殺。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當時諸葛亮在南方和孟獲打仗,所以不曾隨軍。但是劉備被吳火燒聯營,大敗後兵敗退到白帝城(今重慶奉節一帶),羞愧難當染上重病,行動不便,之後就一病不起。

諸葛亮前來探望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鬥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皇帝吧。”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過,對劉備托孤這件事,後世議論非常多。尤其劉備對諸葛亮那番意味深長的話,讓人浮想聯翩。

一種看法認為,劉備這寥寥數語,表達了他對諸葛亮的充分信任。劉備明知兒子不才,並沒有教給他用各種權術保住皇位,而是叮嚀他要象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一切聽諸葛亮安排,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業;劉備深知其子無帝王之才,與其國家淪喪,還不如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這樣的囑托,應是劉備的肺腑之言。這樣的囑托,不僅表達了劉備廣闊的胸襟和坦蕩為人,實際上也是處置蜀漢政權的最佳方式。

晉人袁宏認為“其臨終顧托,受遺作相,劉後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繼體納之無二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資治通鑒》注者胡三省認為,“自古托孤之主,無如昭烈之明白洞達者。”清史學家趙翼也盛讚劉備托孤之語雲:“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

還有一看法,以晉人孫盛為代表,他認為劉備所言乃畫蛇添足,好的作用不多,壞處倒不少。假若所托不是諸葛亮那樣的忠貞死節之臣,豈不自啟篡逆的口實,帶來禍害嗎?好在劉禪懦弱,無猜疑之心,加之諸葛亮威望廣大,使小人無隙可乘,才沒有發生變故。清《通鑒輯覽》也認為,諸葛亮之為人劉備是知道的,劉備在臨終時說出那種“猜疑”的話,可見三國亂世之際,“以譎詐相尚”(互相猜忌),即使是劉備和諸葛亮,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