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最後一位夫人吳氏是陳留人,少年時失去雙親,她的父親一向與益州牧劉焉有舊交,因此舉家隨劉焉進入蜀地。劉焉心有異誌,他聽看相者說吳氏以後會大貴,便想納吳氏為妾,但是苦於自己與吳氏的父親是莫逆之交,與吳氏的輩分不相當,就隻好讓自己的兒子劉瑁娶了吳氏。劉瑁死後吳氏寡居。公元214年夏天,劉備取得益州城,群臣勸劉備聘娶吳氏。劉備心疑自己與劉瑁同族在禮法上不妥。法正說:“若論起親疏,您與劉瑁比得上晉文公與子圉的關係麼?”於是劉備決定納吳氏為夫人。吳氏雖然寡居再嫁,但豔麗不減當年,劉備重新領略了空曠已久的溫柔滋味。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就立吳夫人為漢中王後。到章武元年夏五月,劉備稱帝後也立了吳後為皇後。
六 皇帝老爸家教的失敗 大漢朝老劉家的通病
劉備早年無子,於是認了一個幹兒子。不久以後,劉備自己的親生兒子也出世了。於是劉備給這兩個兒子起名字,幹兒子大,叫劉封,親兒子小,叫劉禪。合起來就是“封禪”。
“封禪”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是古代有成就的帝王到泰山進行祭祀活動的一種稱謂,在古代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劉備當時雖然戎馬倥傯,但他一刻也不曾忘記自己的誌向,他自信自己最終是做帝王的人,所以便提前將“封禪”這件大事嵌在兒子的名字裏,隱喻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但是,眾所周知劉備的兒子劉禪(小名阿鬥)極不成器,在皇帝老爸死後很快就使劉備闖蕩一生所建立起來的事業毀於一旦。一代雄主劉備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期成為西蜀霸主,而他的兒子卻是個軟弱、糊塗、毫無作為的“白癡式”的人物,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種情況?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劉禪的言行吧。
當時魏軍攻入四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麵。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要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
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隻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你是怎麼知道的?”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於是每當後人讀到這裏,在嗤笑過後,都會感慨萬千,從而得出了一句“扶不起來的阿鬥”的經典名言。其實阿鬥並不是天生的軟骨頭,阿鬥的出生也沒有什麼問題,阿鬥並不是“扶不起來”,而問題還是在於根本就沒有人真正地扶過教育過阿鬥。
古雲: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劉禪的成長教育問題上,要負主要責任的就是他的皇帝老爸劉備和軍師兼義父的諸葛亮。
在阿鬥的成長過程中,正值劉備或者說蜀漢的強盛期,皇帝老爸劉備手下“五虎將”個個能征善戰,諸葛孔明事事呼風喚雨。由於劉備周圍人才濟濟,個個長袖善舞,人人各顯神通,劉備在教育兒子的問題上就犯了一個大的錯誤。一般情況下,古代皇帝老爸為了讓兒子在即位後能夠服眾有威信,往往都會叫太子出去打上幾戰,以立軍功。
但是劉備的手下,一邊是“桃園三結義”的結拜兄弟,一邊是“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的諸葛軍事,個個忠心耿耿,天地可鑒,使得劉備就沒有了阿鬥日後是否被擁戴的擔憂。無疑,皇帝老爸的這一個決策是“鼠目寸光”缺乏戰略眼光的。
總而言之,造成阿鬥日後扶不起來的惡果,劉備的責任首當其衝,一方麵皇帝老爸從小沒有能夠樹立兒子的信心,另一個方麵也沒有適時的讓阿鬥得到生活的曆練。
另外,應該對阿鬥軟肉無能負責的還有諸葛亮。諸葛亮不僅是擔任著劉備軍師、蜀漢丞相的角色,他更是劉阿鬥的“看護人”和老師。諸葛亮的才智計謀堪稱第一,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卻也堪稱失敗。
諸葛亮後半生對劉備可謂鞠躬盡瘁,但在教育培養劉阿鬥方麵,讓人覺得非常遺憾。我們姑且不論諸葛亮在蜀漢建立過程中的作為,但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完全成為了劉禪的“保姆”,讓阿鬥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依賴這位全能“相父”。
扶不起的阿鬥,樂不思蜀,這就是劉禪用他的一生為後世人民做了總結,做了教訓,貢獻了兩個成語。從劉禪小名叫阿鬥就可以看出,劉備是十分喜愛劉禪的,自然的免不了要嬌生慣養了。在嬌生慣養中,也就是在溺愛中長大的劉禪,怎能挑起一國之主的重擔呢。蜀國的滅亡,實在怪不著劉禪。要怪,就怪劉備;要怪,就怪諸葛亮及劉備的一班文武大臣,是他們沒有教好劉禪,是他們害了劉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