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第七皇帝老爸 昭烈帝——劉備(3)(1 / 3)

有人說劉備虛偽,冒著生命危險和人民在一起,誰能做到呢?劉備讓徐州,人們說也是虛偽,他的正真目的是不想成為靶子。當時,天下大亂,割據政權又豈是一個徐州呢?我們再看一個劉備的起兵,“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這些大商人把錢和馬給了一個窮小子,這本身就說明劉備具有領導的個人魅力。今天,你要想捐資做一件什麼事,你能讓大老板給你掏錢嗎?

再看一件事“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如果那時搞“全民選舉”的話,看來這皇帝就非劉備莫屬了。

劉備對大臣,可謂以誠相待。大臣也是忠心耿耿。這是以心換心的結果,而曹操到了權勢大的時侯,他處處在為他兒子當皇帝掃平障礙,可是他勢力小的時侯卻可以禮賢下士,這才是虛偽呢。

劉備臨終時對後主說“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複恨,不複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複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曆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人之將死,其言也真,特別是對著他的兒子,他更不可能說假話。劉備對後主的遺詔,其實是他的人生觀的體現。以德治國,正是他的治國理念。這和曹操的以法治國是不同的。

當然劉備想得到益州,這是他做為一個軍閥無法回避的現實。事實上,他不僅想得到益州,他還想得到天下,在得天下這個問題上再講什麼道德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劉備得益州是沒有過錯的。他在收益州之時,注意攏絡民心,並對劉璋做了妥善安排,這在三國這樣一個亂世已經十分難得了。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並不是單純是小說家之言,這也是劉備人生觀更符合儒家的道德規範。劉備光複漢室的道路上沒有成功,這是不幸的。劉備的不幸在於他生活在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他的對手太強大了。《三國誌》評價劉備道:“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劉備可以以一個低賤的出身,最終三分天下,手下的大臣對其忠心耿耿,也真是儒家道德的勝利。

劉備身上最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他的仁政愛民的民本思想。在劉備政治的活動中,“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是他貫穿始終的理想。在桃園結義時他們就立下誓言,“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劉備也曾對自己的實行仁政進行總結說:“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義於天下,吾不為也。”

可見,實行仁政是劉備一貫自覺的政治主張。諸葛亮出山前,勢單利孤的時候,劉備四處奔走,但不論到何處,他都能廣施仁政,愛民如子,也受到了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愛戴。在駐紮新野後不久,當地百姓就做歌稱頌劉備,“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在遭曹操追殺,棄樊城奔襄陽的一路上,後有曹操精兵將至,前有江河阻攔,而劉備卻寧肯被敵軍追上,也沒有聽從諸將幾次三番提出的拋棄百姓、獨自逃跑的建議,帶領幾百萬百姓每天隻能走十裏路,最後被曹操的大軍追上,落得阿鬥丟失。糜夫人投井身亡。這一切都和漢末任意屠戮百姓、視生民如草芥的各路軍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是他離開他所依托的軍閥的重要因素之一。

劉備的一生可以說是為義而生,又為義而死。“忠義”是劉備性格的核心特征。《三國演義》第一回寫的就是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從此以後三人同生共死、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致死不渝……在三國曆史上留下了一段義薄雲天、蕩氣回腸的佳話。他們三人的之間的結義早已超出了民間簡單的“拜把結義”,而是一種基於無私為民、相互欣賞、情感契合的忠義之舉。在見利忘義、朝秦暮楚、戰亂紛爭的年代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劉備還能把這種“義”推而廣之,“以性情相契”,發現和招攬人才,知人善任,進而“得道多助”,在身邊形成了忠義篤信的蜀漢集團。在當陽長板坡,趙雲忠心保護幼主,於曹操百萬大軍中六進六出,不管三七二十一七上八下地殺死曹軍大將五十餘員,救出甘夫人和阿鬥,當趙雲把幼主捧給劉備時,劉備怒摔阿鬥。他真心敬慕諸葛亮的賢德,不惜在隆冬時節三顧茅廬,終於請出孔明,並委以重任。諸葛亮、趙雲等也深感其知遇之恩,從此君臣一心,矢誌不渝。與當時各路軍閥之間、將領與下屬之間那種爾虞我詐的處事為人方式截然不同,這也是劉備一次次出走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