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七皇帝老爸 昭烈帝——劉備(2)(3 / 3)

劉備不僅善於發現人才,而且知人善用。他曾對手下的兩個人做過評價,都得到了應驗。 劉備對張飛說:“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張飛最終被部下所殺。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不以為然,終有街亭之敗。在對馬謖的認識上,劉備高於諸葛亮。

世人皆馬謖紙上談兵,我認為這都是事後談事。馬謖之才並非是紙上談兵,諸葛亮征南中時,問馬謖,《三國誌》中說“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複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複反。”憑這一件事,你能看出他是紙上談兵之人嗎?

諸葛亮沒有看出來,但劉備看出來了。這不能不說劉備認人高人一等。當然,劉備對馬謖的評價也是有根據,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說明劉備從和馬謖交談中看出馬謖有的話說的有道理,有的話有實際情況不符,可以做為參軍,但不能獨立領導軍隊,所以說是不可大用。但諸葛亮和馬謖“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馬謖的吹牛真把諸葛亮給唬住了,但劉備的在馬謖的海吹麵前卻十分清醒。

劉備的軍事才能也十分高超。當然,劉備軍事才能不如曹操。這一點劉備也十分清楚。但打曹操手下的人還是不成問題的。打黃巾軍立有戰功,我就不說了。“曹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投劉表,在新野時“使拒夏侯敦、於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敦等追之,為伏兵所破”。其實火燒博望坡是劉備的功勞,而《三國演義》歸了諸葛亮了。

劉備占領蜀以後,“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在軍事上,劉備有高度的自知之明。他自知不敵曹操,所以曹操一來,堅守不出。而曹操手下的劉岱、王忠、夏侯敦、於禁、夏侯淵、張郃等還不是劉備的對手。

但陵夷之戰的失敗,是人們常常貶低劉備軍事才能一個例子。從戰略上來講,該不該打吳國。奪荊州呢?仗打敗了,都說不該打,這是“馬後炮”是“事後諸葛亮”。劉備要完成他的大業,必須擁有荊州,沒有了荊州,蜀國北麵有秦嶺,無法大規模北伐。因為蜀國是易守難攻,所以先吞吳,再滅魏。是合理的。蜀在吳的上遊,糧草輜重水運十分方便。占了地利。道義上講,吳蜀本是盟國,吳襲殺關羽,失理在先。所以先吞吳,後滅魏的戰略是唯一可行的。

最後事實證明,諸葛亮多次北伐,都因糧草問題,無功而返。也說明劉備的戰備是對的。但戰爭有一定的偶然性,劉備輕敵冒進,被陸遜打敗。隻是戰術上的錯誤,不是戰略上的失敗。

再說說劉備的德,《三國演義》隻所以尊劉貶曹,也的確是因為劉備重德,符合儒家的倫理規範。而曹操是典型的法家人物,他的故事真要在小說是把他寫成好人,也真難。《三國誌》說“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常討賊,廩穀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後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曰:‘特當借君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乃斬之,取首題徇曰:‘行小斛,盜官穀,斬之軍門。’其酷虐變詐,皆此類也。”曹操殺的名士之多,在三國也是數一數二的。而且他還有屠城的事,《三國誌?武帝本紀》寫到“九月,公東征布。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而劉備卻從不冤殺好人,特別是在戰爭中從不殺平民。這是符合儒家仁的思想的。而劉備的做為一個領袖的感召人是十分強大的,這從一個側麵也說明劉備愛民如子。深得人民的愛戴。“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裏,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