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七皇帝老爸 昭烈帝——劉備(1)(2 / 3)

於是劉備的母親為了劉備的前途,在劉備15歲的時候,不顧家境困難,努力送他外出求學。在同宗的同學劉德然家的幫助下,劉備順利成行。或許劉備從小就表現出了不凡的見識,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將劉備視為光耀宗族的希望,像資助自己的兒子一樣資助劉備上學。

於是在15歲時,劉備奉母親之命外出遊學,跟著原九江太守同郡人盧植學習一點東西。盧植是當時著名的大儒,但劉備對讀書沒有多大興趣,史書記載他“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先說劉備的老師盧植老先生。作為儒學的一代宗師,盧植年輕時跟鄭玄一起拜當時的大儒馬融為師,並成為馬門的佼佼者。這個馬融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不僅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儒,更是一位特立獨行的曠世高人。最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是,馬融在給學生們上課時,大帳前麵學生們悶頭讀書,大帳後麵卻是鼓樂喧天,一幫家伎舞女載歌載舞,他懷裏還摟著一個也說不定,據說魏晉名士以破壞禮教為尚的“風骨”就是從他這開始的。

盧植跟這樣的馬老師在一起,哪裏是上課,簡直是在經受折磨和考驗。但盧植還真是一個坐懷不亂的柳下惠,跟風流成性的老師學習多年,眼睛從來每掃過那些舞女一眼,終於煉成“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誌”的當世大儒。

不過,這樣的老師估計不會教得太仔細,於是盧植落了個“好鑽研精義而不拘守章句”的曆史評語。估計劉備的這位盧老師也沒功夫給學生細解章句,隻好自己琢磨“精義”了,劉備跟他學習也許沒有學到真才實學,但是至少學到了“自己琢磨”這個恐怕不假。

但是,自己琢磨開動腦筋,這對後來的劉備來說當然也是很有幫助的。盧植在人品學養上給劉備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老師不看好這個“不愛學習”的學生在學問上將來怎樣,他看得出劉備不是做學問的好材料,但在劉備身上有一種他欣賞的虎虎生氣,這種虎虎生氣在他身上是少有的,他想時勢造英雄,殷憂時勢的老師隱隱預感到某一天這個學生或許就會成為英雄。

不管怎麼樣,這盧植老師後來還真的帶出了兩個著名的學生,一個公孫瓚,成了三國時代的第一霸;另一個劉備,終於三分天下得其一。

出身平凡但卻一派紈絝作風,劉備和漢高祖劉邦的少年習氣幾乎如出一轍。和劉邦同樣相似的是,劉備也喜歡仗義疏財,結交豪俠,並因此被一幫少年人推舉為領袖。

不僅在同齡人中深受歡迎,劉備也引起了同學公孫瓚的注意。公孫瓚在向盧植求學之前已經是一名小官吏,很受當地太守重視,並且成為太守的女婿。劉備和公孫瓚惺惺相惜,因為公孫瓚年長,劉備於是尊公孫瓚為兄長。

劉備常常自稱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後來《三國演義》就幹脆讓漢獻帝認他做皇叔,當然史書上並無此事,不過劉備漢室宗親是應該沒錯的,這漢室宗親說有用確實有用,因為之前有個例子,西漢被王莽篡位後,同為漢室宗親的劉秀複國建立了東漢,而且那時建立的幾個短暫的政權大都立劉姓子孫為皇,有先例在前,一些老百姓和士大夫就認為漢室不會滅,要從漢室宗親選擇一位來複國,這樣劉備作為劉姓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了。

不過,劉備這親戚畢竟太遠,漢景帝那是西漢的事了,劉備和現在的漢獻帝是八輩子也不一定拉得上關係的遠親,而且當時姓劉的不止他一個,蜀漢的劉璋,荊州的劉表,那才是真正的近親,而且有現成的地盤和勢力,比起白手起家的劉備,好了不知多少,但是論眼光才能還是吃苦出身的劉備就顯得更強了。

二 容易滿足的少年豪俠 人才錢財助成功之路

上麵說到,劉備少年時失去父親,孤兒寡母以賣草鞋打草席維持生活。15歲時才由叔父劉元起資助進學堂識字讀書。當然,這種資助,僅僅是有飯吃能上學而已。可是,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條件,劉備卻不珍惜,他“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好交結豪俠”。

對這不愛讀書、喜歡玩樂、追求穿戴、呼朋喚友不爭氣的侄兒,劉元起隻有歎氣:“隨他去吧!”可事有湊巧,劉備結交的三朋四友中有兩個販馬的大佬:一名張世平,一名蘇雙,都是中山郡(今河北定縣)人。他們常往來於中山、涿州販馬,因而結識了劉備一幫兄弟,並因趣味相投而結為至交。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天下大亂,盜賊蜂起,做馬匹生意猶如販運軍火,暴利十分驚人。因為劉備的少年俠士風範不久遠近聞名,這兩個後台老板“資累千金”,“乃多與之(劉備)金財。先主(劉備)由是得用合徒眾”,於是在漢中平元年(184年),來涿郡做生意的張世平、蘇雙等大商人看到劉備的號召力,就資助他建立了自己的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