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六皇帝老爸 魏武帝——曹操(4)(3 / 3)

曹操雖然沒有親自完成統一的任務,但是終於削平了北方的割據勢力,恢複了黃河南北的封建秩序,為後來西晉的統一打下了基礎。所以,曹操不愧為我國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

除了政治,草叢啊還寫詩歌,寫得相當不錯了。《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這種樂曲怎麼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而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總的來說,《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詩作如《蒿裏行》、《對酒》、《苦寒行》等一樣,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鬱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於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在曹操的時代,他就已經能夠按照抒情詩的特殊規律來取得預期的社會效果,這一創作經驗顯然是值得借鑒的。同時因為曹操在當時強調“唯才是舉”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所以他對“求賢”這一主題所作的高度藝術化的表現,也應得到曆史的肯定。

十 曹操的繼承人問題

魚豢在《魏略》裏所說:“依照曹彰的猜測,曹操想改立曹植為太子,以曹植繼位為王。”這就是答案,還是那曹彰的猜測?曹操在所有的兒子中,最喜歡的就是曹衝,其次是曹植和曹丕。但因為曹衝死的早,在臨死時曹操非常傷心,對曹植和曹丕說曹衝的死其實是給了你們一個機會,可想而知,曹操是多麼疼愛自己的兒子曹衝,想把王位繼承給曹衝。

曹衝死後曹操觀察過其他兩個兒子的情況,曹操覺得曹植很善良但是整天借酒消愁,不務正業,所以對曹植有點失望,再看看曹丕,很有當年自己梟雄的的樣子,而且射箭功夫了得,能成大業,所以最後曹操把王位繼承給了曹丕。

其實曹操立曹丕,是多年才下的決心,其間還殺了曹植的老師楊修,如何會在一夜間改變?而正是這個原因,曹植才受到曹丕的懷疑,才有那成名的七步詩。

曹操為什麼不讓曹植當繼承人?

曹丕和曹植的矛盾,是從誰能作為曹操的權力繼承人這個問題上開始的。所以,為了說清這一矛盾,還得要從曹操說起。

曹操自迎漢獻帝於許都以後,至建安七年,掃滅袁紹,威震天下;建安十二年北征烏丸,安定了後方;建安十三年。漢獻帝在曹操的威脅,罷三公,以曹操為丞相。這時曹操既已完全掌握了雙廷實權,且又建立了三國中實力最強的基業,所以此時他就必須考慮自己的後嗣繼承問題。用今天的語言來說,就是誰來接曹操班的問題。

曹操原來的正妻丁夫人無子,長子曹昂,字子修,為妾劉夫人所生,劉夫人死得早,曹昂便由正妻丁夫人撫養長大,愛如己子。所以曹昂應該說是最近於嫡長子身份的。但是,在建安二年春正月,南陽降將繡反叛時,曹操正值在南陽,不及防備,吃了大虧,所乘馬中流矢倒地。曹操本人臉上、右臂上、腳上均中流矢,在千鉤一發之時,長子曹昂將自己的乘馬讓給曹操,使曹操逃得了性命,曹昂失去坐騎後為曹操斷後,力戰而死。

曹昂死後,丁夫人日夜慟哭,責罵曹操隻顧自己逃命,毫不顧惜,曹操一怒,趕丁夫人回老家,丁夫人也氣得從此不理曹操,曹操後悔以後,到她家相迎,她也不肯原諒曹操。此後曹操就休了丁夫人,另立其妾卞氏為正妻。

卞氏共生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熊早死,按理,正妻所生的長子曹丕,此時就是嫡長子了,理所當然是接班人。但是曹操卻並不是這樣想的,他在這個問題上長期舉棋不定。他看中了曹丕外的另外兩個兒子。一個就是曹植,還有一個,則是曹操的妾環夫人所生的兒子曹衝。

曹衝在十三歲時早死,曹操流著眼淚對曹丕說:“曹衝早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們的幸事。”從中可見自己原是打算把曹衝立為繼承人的。

曹衝死後,曹操又一度考慮曹植為繼承人。這是有史可考的。在有一次曹植犯錯誤時,曹操下令說:“原來我以為,在諸兒中,子建(曹植)最可定大事,現在看來,這個想法不對了。”

現在我們要弄清楚的是,中國自周代就開始了的嫡長子繼承製,這是封建社會中公認為最合適的王位繼承法,曹操熟讀史書,為什麼他不願按這一成法行事,而老是在動另選接班者的腦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