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六皇帝老爸 魏武帝——曹操(4)(2 / 3)

曹操還舉出具體事例來說明他自己對賢才的認識和使用。他引用了孔子的話,說春秋時魯大夫孟公綽是個廉土,要是讓他做晉國趙、魏兩家的家臣,其才幹是綽綽有餘的,但卻不能勝任像滕、薛那樣小國的大夫。原因很簡單,適合做大國貴族家臣的,不一定適合做小國的大夫。因為小國的大夫位高權重,非有應付大國的才能不可。這說明因材授任,廉士不一定就有應變之才。

曹操針對當時在選用人才上崇尚“節儉”而走向極端的現象,提出如果必須首先是廉士而後可用,那麼齊桓公當年就不能建立霸業。因為輔佐桓公創建霸業的管仲,就是一位富商大賈,而不是個廉士。

曹操進而指出,現在天下豈能沒有像薑子牙當年垂釣於謂濱那樣懷才不遇的人才?又怎麼會沒有像陳平當年那樣蒙受與嫂子私通的汙名而沒有遇到像魏無知那樣舉薦的人呢?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隻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後來,曹操在公元214年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複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隻要真有才能就行。他在這兩道令中,又再次提到陳平,兌陳平並沒有較好的品行,但他卻能和蕭何,曹參及韓信等人輔佐漢高祖成就功業,留名千古。

除陳平外,曹操還提到戰國時的吳起、蘇秦。說吳起貪圖為將,竟殺死他的齊國妻子而取信魯君;又說他曾為求官而散盡千金,母親死了也不回家。可是他在魏國為將,使秦國不敢東侵;他在楚國為相,使韓、趙、魏三國不敢南犯。說到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曹操認為他雖然反複無信,但卻能扶持弱小的燕國,合縱六國以抗秦。做出一番非同尋常的事業。因此,曹操再次希望把那些哪怕是有汙點的,或是不仁不孝的,但是卻有治國用兵才能的,統統舉薦出來,這充分反映了曹操為謀求統一大業而急求人才的迫切心情。

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

曹操起用了大量出身微賤而有才幹的人,把他們放在重要的崗位上。他手下第一位謀士荀彧(同音,雨),祖父、父親、叔父原來都是一般百姓,妻子也是宦官的女兒,公元191年,荀彧投靠曹操時,隻是個縣令,曹操卻馬上把他提為司馬。建都許昌後,曹操自己出征時:就把中央大權都交給苟或。漢末的官製,秘書監是掌管機密的,曆代都是用最受信任的人充任這個職務。但曹操卻用了不是名門大族的劉放、孫資。曹操身邊的其它文武大員,如荀攸、郭嘉、滿寵、張遼、倉慈、徐晃、龐惠(德)、張既,都是出身寒族地主或一般官吏,因為有功,被曹操提拔起來的。

建安初年,曹操經過荀彧的介紹,起用了寒族地主杜襲做西鄂長。那時,經過豪強長期侵擾,土地荒蕪,糧食都吃光了。杜襲就動員人民分散到田裏去耕種。後來,荊州的劉表出動步騎一萬人來攻城,城裏有的官吏嚇得躲在家裏鎖上了門,還用被子蒙住頭。而杜襲卻組織了幾十個人去守城,自己也帶箭參加戰鬥。

因為力量懸殊,城被攻破。杜襲又帶了少數人衝出城來,再召集城外的人民,繼續戰鬥。曹操很賞識他,魏國一建立,就把他提拔到中央。當曹操西年回來時,要挑選人鎮守長安。負責安排的人挑了半天也不知凶誰合適。曹操說:“你們把好馬放掉了不乘,還亂挑亂找什麼?”於是親自任命杜襲擔任了這個要職。

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豪強出身的人,如果能為統一事業出力,曹操也能重用他們。他手下有好多大將,如許褚、李典等,原來都是豪強。但許褚投靠曹操後,把自己門下船一批俠客,都給了曹操作衛士,成了有名的“虎士”。李典投耀魯操後,也放棄了在家鄉的入盤,把家族都遷到了許都來。他們在戰爭中,都立下了很多戰功。曹操也很信任他們。

曹操選用人才,首先是那些有治國用兵才能的人,其次就是一些有才華的文人。當時文壇上最有名望的“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外,王粲(同音,燦)、徐斡(幹)、陳琳、阮瑀瘸(同音,雨)、應瑒(同音,養)和劉瑒楨,都是曹操的幕僚。曹操授給他們一定的官職,發揮他們的才能。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

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著名的女詩人蔡文姬,在軍閥混戰中被亂兵擄去,流落匈奴,曹操派人用金銀玉壁把她贖了回來。因為曹操重視和提倡文學,漢末以來文壇上消沉冷落的現象頓時改觀了,大量作家和作品湧現出來,在文學方麵出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後來,人們常把這一時期看作是文學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