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侍報知曹操,說曹丕已經去了,守住了袁府。曹操大怒,忿忿地說:“這次攻打鄴城,就是為這甄氏!”曹操氣恨這樣的美人竟讓兒子搶了先!可是,兒子先占了,做父親的總不能大打出手,跟兒子公然爭奪一個女人吧。
之後曹丕拜見曹操,一見麵便乖巧地請求父親把甄氏賜給他。曹操無奈,隻好答應。甄氏便成了曹丕的夫人。曹丕這年19歲,而甄氏這年24歲,比曹丕大5歲。婚後,迫於命運,也是出於對曹丕深情的回報,甄氏也好好地對待曹丕。可是,後來事情卻陡轉直下。
有一天,曹操十分高興,吩咐設宴銅雀台,大會文武百官。興致漸濃,曹操遂命諸子寫《銅雀台賦》。曹丕、曹彰等握筆在手,謀篇布局,搜腸刮肚,久久不能成篇,而曹植天生不世才具,從容自如,談笑間筆下生花,一揮而就,曹操擊節稱讚。
曹植的曠世之才令曹操驚服,在立繼承人上頗費躊躇。身為兄長的曹丕才華不及其弟,立嗣上處處被動,形勢十分不妙。他憂心忡忡,十分苦悶地向愛妻甄氏訴說。可是,甄氏不僅不參與謀劃,反而處處護著曹植,替曹植說話。她十分愛慕曹植的才華,欽佩曹植文人氣質和高貴風骨,相比之下,曹丕簡直如土雞瓦狗。
妻子不為丈夫說話,反而護著別人,做丈夫的自然不能容忍。曹丕大怒,便將一腔怒恨向甄氏發泄,從此夫妻冷漠,如同路人。曹丕得不到甄氏的關切和疼愛,便轉而向姬妾郭氏訴苦。郭氏善解人意,體貼入微,又工於心計,處處為曹丕著想,善為謀劃,曹丕由衷感激,並傾心寵愛。
在郭氏的幫助下,曹丕贏得了立嗣之爭,才子曹植及其同黨遭到慘敗。曹丕贏得了繼承江山社稷的世子地位,也獲得了智謀過人的愛姬郭氏,卻失去了甄氏。甄氏認為身為兄長的曹丕才華不如親弟,而且心胸狹窄,無容人之量和親弟過不去……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統率大軍南下攻吳,準備一舉滅亡孫權,統一天下。曹操寵愛的卞夫人隨行。曹丕和甄氏以及甄氏生的一兒一女也隨駕南征。出征時,甄氏染病,不能隨同前行,隻好獨自留在鄴城。到第二年九月,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大軍班師回朝。
甄氏得訊以後出城迎接。卞夫人見到甄氏,簡直不敢相信:甄氏白皙細嫩,容光煥發,更加楚楚動人。這是隻有在女人陶醉於愛河之中才會出現的情形。這哪裏像有了一兒一女的女人?更不像別離了丈夫、兒女長達數月之後應有的狀態。
後來,曹植在兄長的迫害下受盡苦難。由於不滿丈夫,心係曹植,甄洛在苦悶的心境中度著時日。過不多久,甄洛突然死去。關於甄洛的死,《魏書》記載,曹丕冊封甄洛為皇後,璽書三次送到,甄洛都懇辭拒絕(女人拒絕當皇後,千古曆史就一遭,如果不是為了曹植,又是為了什麼?)。當時正值盛暑,曹丕就想到秋天涼爽以後,再冊封甄洛。時隔不久,甄洛突然染病,旋即在鄴城去世。
九 皇帝老爸求賢若渴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國事家事天下事,上麵說的算是曹操的家事了,接下來說說國事,說說皇帝老爸曹操值得肯定的在知人善用一方麵的求賢若渴。
公元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這次戰爭是三國形成過程中的重大戰役。戰後,曹軍元氣大傷,曹操統一全國的計劃受到了挫折,他不得不接受失敗的教訓,集中力量經營北方;孫權在江東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後來發展為吳國;劉備也在荊州站住了腳,並向益州地區進軍,後來發展為蜀國。這樣三國鼎立的局麵便逐漸形成了。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當時作為勝利者的孫、劉兩家也在積極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曹操清楚地看到,若要再和孫、劉重新開戰,必須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做好充分準備才行,這絕不是短時間內所能辦到的。
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權力,他與同時代的其他政治家一樣,十分重視嚴明刑賞,舉賢任能。赤壁之戰使他軍事上遭到挫折,感到前途多艱,壯誌難酬,更需要獎功懲過,提拔英才,勵精圖治。在他有生之年,身當紛爭之世,隻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爭取實現一統天下的大業。
東漢時用人,實際上存在著“任子”製度。漢安帝時下了一個命令,讓公、卿、校尉、尚書的兒子做郎。這樣,做了大官的世家豪族,就有世代做官的權利。那時公開選拔的辦法,是察舉征辟。所謂察舉,也是要經過地方上有勢力的豪強的評議,他們認為符合儒家名節、孝義標準的人,才能被推舉出來擔任要職。然而操縱察舉的那些豪強,以錢多為賢,以勢大為上。有錢的可以出錢買爵,有勢的可以仗勢做官。這樣挑選出來的人,隻會空發議論,沒有一點治國的才能。
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
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曆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裏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