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六皇帝老爸 魏武帝——曹操(3)(1 / 3)

由曹操教子的成功不由讓人想起劉備。劉備雖是一個堪與曹操齊名的卓越的政治家,可惜不會做父親,其子阿鬥竟成為千古笑柄,“扶不起的阿鬥”成為一切“孱頭”的別名,這原因是不難探究的。劉備飄蕩半生,四十多歲才得此一子,極其鍾愛,當陽一戰,為了救阿鬥,幾乎斷送趙雲的性命。後來孫夫人帶阿鬥回吳,又是趙雲、張飛半路截下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正因為保全這孩子極其不易,劉備對他便會特別憐惜、嬌慣和溺愛了。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憐子如何不丈夫”,劉備又如何能例外?事物發展到極端便走向反麵,這就為阿鬥之庸碌種下因子了。

六 曹操教子成功家教 言傳身教

從史書的記載看,曹操在以下幾個方麵的做法對後世很有啟發意義:

一、勤奮好學。

曹操曾被魯迅先生稱為“改革文章的祖師”。據《魏書》記載,在統帥軍隊三十多年的時間裏,曹操始終“手不舍書”,常常白天裏忙著講論武略攻伐之事,夜晚則勤學經傳不倦。並且在戎馬倥傯之際,“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正是由於曹操身體力行的率先垂範和影響,次子曹丕“下筆成章,博聞強誌”,除代漢建魏的政治功業外,文學方麵還留下一百多篇詩作,所作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所做《典論?論文》成為我國探討文學問題最早的較具係統的文學批評論著,其中所做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論斷,則更是對後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子曹植很小時就“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十幾歲時所寫的文章竟使得曹操不敢相信,當麵測試多次後才不得不相信;後來,曹植雖然在政治上不如曹丕,但在文學上則與曹丕並駕齊驅,在後世的文名甚至高過曹丕。南朝宋謝靈運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對曹植文才的評價雖不免誇張,但也足見曹植之才令後人敬仰程度之一斑。

二、激勵成才。

曹操提倡惟才是舉,對子弟也惟才是用。

曹操對兒子的激勵,一方麵是現身說法。《三國誌?魏書?陳思王植傳》載有一篇《戒子植》,很能看出曹操的一片殷殷愛子之意:

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歟!

意思是說:

我二十三歲的時候,已經做頓丘(今河南浚縣北)縣令,如今回想起當年的所作所為也沒有什麼可後悔的。現在你也長到二十三歲了,能不努力嗎!

曹操激勵兒子努力成才的另一做法是激勵競爭。這一點,從他所下達的《諸子令》中可以看出來。

當時壽春(今安徽壽縣)、漢中(今陝西漢中市)和長安(陝西西安市)是軍事重鎮,曹操準備各派一個“慈孝、不違吾令”的兒子去守衛。於是他下了一道《諸兒令》,公布了挑選的標準:

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一兒各往督領之,欲擇慈孝不違吾令兒,亦未知用誰也。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意思是說:兒子們現在都還小,個個都是可愛的。長大以後誰有賢能,誰有真本領,我就用誰。對下屬我從不講私誼,對兒子也不能講私情。

曹操此舉,無疑給兒子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成長環境。也正是這樣的競爭機製,使得諸子各展所長,曹丕、曹植盡展文才的同時,習武的曹昂則一直跟隨曹操征戰沙場,經受了戰火的鍛煉和考驗,並隨曹操南征張繡,在身負重傷、“不能騎”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戰馬送給曹操,自己為救父而死。另一個兒子曹彰則直到曹操死後,一直為國家屢立戰功。

三、愛好高雅。

據張華《博物誌》載,與曹操同時的人中,安平的崔瑗、崔瑗的兒子崔寔、弘農張芝、張昶兄弟都擅長草書,而曹操的草書水平與他們相差不遠;另有桓譚、蔡邕等人擅長音樂,山子道、王九真、郭凱等人擅長圍棋,曹操在樂、棋方麵則都能與這些人一較高低。

曹操的這些業餘愛好的不凡造詣,應該與自己平時的勤學苦練分不開的;而作為“家長”,這樣高雅的愛好,無疑在兒子們休閑娛樂方式的選擇上有所影響,並進而使兒子們的心靈和情操的陶冶方麵受益匪淺。

三、躬行節儉。

史書記載,曹操“雅好節儉,不好華麗”。後宮的宮女們不穿衣錦繡做成的衣服,侍禦妃妾們穿的鞋子也多是單色,沒有多餘的彩飾;帷帳屏風之類的生活用品,用壞之後就反複候補,取溫用的茵蓐坐墊之類物品,也從不做任何裝飾;甚至他為自己預備下喪衣,也隻有春夏秋冬四季衣服,裝在四隻箱子裏;女兒出嫁時,陪嫁的帷帳,都是簡單的黑色布帳,而陪嫁的奴婢也不超過十人。

帝王之家,子弟們最易陷身於物質享樂而碌碌無為。曹操終身節儉的習慣,包含有在戰亂的社會環境中厲行節儉、為天下垂範的苦心,但客觀上也很好地熏陶和塑造了子女的優良品德。雖然在他身後,成帝成王的子孫們未能做到像他那樣,但在兒子早期的品德培養上,畢竟產生了好的影響。

曹操在家教方麵的成功可以概括為一個詞,那就是言傳身教。“言傳”,則是適時的點拔、點化,是對父母行為的內涵的說明,也是再次強調對子女的明確要求;而“身教”是不言而教的示範,也是對子女最有說服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