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周圍土地的地理環境適宜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
如《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秀麗風光的描述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等詩句。
黃河的古老曆史發展
黃河遠在遠古時期,是一片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原始人類生存的地方。土質疏鬆,易於墾殖的黃土高原和黃河衝積平原,也是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
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在黃河流域生活。另外,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他們在流域內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們創造了古老的文明,也留下了古老的文化遺址。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係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開始出現了農事活動。並在之後的2000年間,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後來又衍生了“華夏族”。如今,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曆代王朝紛紛在黃河流域建都,時間延綿3000多年。如中國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就有四座。
另外,曆時千年的“八水帝王都”和曆時900多年的“九朝古都”也都建立於黃河流域。
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就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另外,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也都產生於黃河流域。
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裏。悠久的黃河流域曆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
黃河流域所存在的問題
古老的黃河流域雖孕育了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文化,但本身卻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河水斷流或是水土流失。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使得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了長期、大量的現象。
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加上黃土本身的結構鬆散,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另外,人類無限製地開墾放牧,使得森林遭到毀滅,綠色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更是嚴重。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了現在人們的首要任務。
如果人們都能明白並做到合理規劃利用土地,禁止亂砍濫伐,同時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最終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還黃河一個完整的麵貌。
拓展閱讀
黃河的詩歌——《黃河頌》:《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其中的一個樂章,它由序曲、主體、尾聲三部分組成。詞作者是光未然,曲作者是冼星海。詩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麵上歌頌黃河,實際上是歌頌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要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她歌頌了黃河的氣勢宏偉,曆史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