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國的母親河
黃河小檔案
河流總長:5464千米
流域麵積:752443萬平方千米
發源地:巴顏喀拉山
河流注入:渤海
黃河作為孕育了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文明曆史的母親河來說,具有相當高的民族地位。它給河流兩岸的人類文明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祥地之一,被中國人民視為“母親河”。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它全長5464千米,流域麵積752443平方千米,是中國境內僅次於長江的河流,它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成“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大省。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
中國的母親河
黃河,僅次於中國長江的第二長河,從河源到內蒙古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河流的上遊,河道長3472千米,落差3496米,流域麵積38.6萬平方千米,占全河流域麵積的51%。
本河段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該河段中途還彙入43條較大的支流,流域麵積占到1000平方千米以上。
另外,上遊河道因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製,呈現出S形彎曲。黃河上遊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穀段和衝積平原三部分。
從河口鎮到河南鄭州桃花峪為中遊,長1206千米,落差890米,流域麵積34.4萬平方千米,占全河流域麵積的46%。這段河流共彙入30條較大支流,水少沙多,區間所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的沙量占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穀——晉陝峽穀,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
這段河流比降很大,水力資源相對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穀下段還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枯水水麵落差約18米,氣勢極為宏偉壯觀。
黃河的下遊段則是自桃花峪以下至河口的河段,這段河長786千米,落差94米,流域麵積2.2萬平方千米,占全河流域麵積的3%。由於上、中遊所帶來的大量泥沙,使得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這段河流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彙入外,沒有其他較大支流彙入。曆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另外,淩汛也給堤防帶來影響,威脅極為嚴重。這段河段兩岸修有堤防工程,是黃河防洪的重點河段。
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
黃河流域從河源至貴德多為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米,源頭河穀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穀兩岸地形由於平緩排水不暢,形成了大麵積的沼澤地,多湖泊。
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穀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穀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穀麵積占40%~50%。
自孟津以下就進入了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這裏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遊後河道平坦,水流變緩,淤積了大量泥沙,高出地麵4米~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