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國第一河(2 / 2)

河流的下遊河段,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的13.3%。流域麵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麵積的6.8%。這一帶的長江幹流又被稱為揚子江,這得名於古代的揚子津和揚子縣。河水在大通以下受到潮汐影響,使得入海流量的水量大增。另外,這裏由於海水倒灌,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便在下遊河段堆積起來,在江心處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

長江流域的古老文化

長江流域是人類居住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這裏包含了太多人類遺跡的遺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圍。長江上遊河段除成都平原外,東至三峽地區,西南至安寧河、雅礱江流域,都有遺址發現。其中最著名的屬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經1959年和1975年兩次發掘,共發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鏡、石鑿、網墜、魚鉤、箭鏈、紡輪等生產工具,另外還有斧、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耳墜、扶等生活裝飾品等被發現。它們的出現分別代表了新石器時期從中期到晚期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長江中遊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更是幾乎遍布整個江漢地區,其中尤以江漢平原分布最密。僅湖北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有450多處,經發掘和試掘的有60多處,多集中分布在漢江中下遊和長江中遊交彙的江漢平原上。這些被發掘的文物,顯示了當時已經具有了農業、畜牧業相當的發展,且文化影響範圍甚廣。1989年江西新幹出土的大量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距今約3200多年。這些陶器頗具明顯的南方特色,具有十分高的含金量,科學價值更是很大。

長江下遊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在1973年前後,曾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約有7000餘件。出土的有成堆的稻穀、稻殼遺存,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它證明了我國早在6000年~7000年前就已經掌握種稻技術。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骨耜”,證明當時已脫離了“火耕”,開始用骨耜翻地;還出土了大片木構建築,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幹欄式”木構建築。

長江流域孕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華夏兒女,其所蘊含的經濟價值更大,在多方麵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拓展閱讀

長江流域得到比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約1100毫米。雨多半是由季風帶來,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區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現。流域中下遊季風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於3至4月間,持續約8個月;5月水位會有所下降,但很快又會升高,可一直持續上升到8月,達到最高水位;之後水位就會逐漸回落到季風到來前的水平,並一直延續到第二年2月,此時達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