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古老的發祥地(2 / 2)

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從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最低。此後的時間,河水會開始上漲,最初緩慢,而在3月底河水會迅速上漲,最高水位通常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後河水又是一個急遽下降的狀態,直至10月初,水位開始較為平緩地減退,恢複平靜。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生晚於尼羅河流域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但早於商朝,距今大概是3300年~1700年。所謂印度河文明,是指包括哈拉帕和摩亨約-達羅兩個大城市,以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在內的文明。其中這兩個大城市方圓超過5千米,通過其規模可推測出印度的京城中心所在地。

印度河文明顯然是由鄰近地方或古時的村莊演變而來。采用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農耕方式,一是有足夠的技術在廣闊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獲作物,再是可控製每年一度既會肥沃土地又會製造禍患的水災。雖然零星的商業也曾在此出現過,但人民仍以農業為生,除了栽種小麥和六棱大麥外,還找到了飼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棗核和些許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跡。

由於衝積平原沒有礦產,所以礦物是從外地運來的。黃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輸入,銀和銅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輸入,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綠鬆石來自伊朗,另外還有白雲母來自印度南部。在被發現的古代城市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青銅器和農作物遺跡。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印章,但印章上的文字沒有人能夠解讀,甚至人們還不能確定其究竟是文字還是圖像符號。

印度河畔的三角洲

印度河在接納了旁遮普諸河之水後變得更為寬闊,在汛期(7月~9月)時間段可寬達數裏。河流在這一段的緩慢流速導致了其所帶來的泥沙沉積在河床,泥沙從而高出這一沙原的平麵,如信德的多數平原地區就是由印度河遺棄的衝積物形成。

雖然該河段已經修築堤壩用於防洪,但偶爾也會崩潰,大片地區會被洪水摧毀。在洪水泛濫嚴重期間,河流有時則必須改道。印度河在特達附近開始進入三角洲,被分散為若幹分流,並在喀拉蚩南—東南部的不同地點注入海中。

三角洲麵積為7770平方千米或者更多,沿海岸延伸約209千米。目前現存的和廢棄的水道使得三角洲地麵坎坷不平,有的還被淹沒。

拓展閱讀

據1924年~1976年實測資料統計,印度河幹支流曾發生過多次洪水,其最大洪峰流量為:1957年傑納布河瑪沙拉站洪峰流量31120立方米/秒;1976年蘇庫爾站洪峰流量33988立方米/秒,相當於50年一遇的大洪水。1976年洪水淹沒了809萬平方千米土地,衝毀房屋1000萬間以上,死亡人數達到4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