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的預言

埃德蒙·哈雷卻不相信這些迷信傳說,他曾擔任過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1682年,他利用牛頓的彗星軌道計算方法,分析了1337年至1698年以來有觀測記錄的24顆彗星軌道,發現其中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3顆彗星在出現方法、運行軌道和時間間隔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遂於1705年斷定這幾顆彗星是同一顆彗星的反複出現,並預言,這一彗星將在1758年再度出現在空中,並且每隔76年將出現一次。

後來,哈雷的預言得以證實,該彗星在1758年的聖誕之夜果然再次回歸。為紀念哈雷的功績,從此,這顆彗星就被正式命名為“哈雷彗星”,這也是人類第一次預報歸期的彗星。

肇事者是彗星

如今天文學家普遍認為,通古斯大爆炸係彗星所為,可能是一大塊彗星的碎片。

從調查情況看,大爆炸發生在離地麵五六千米的空中。彗星碎片以每秒30千米左右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和大氣產生強烈摩擦,產生上萬度的高溫,因此,還未到地麵便爆炸、汽化,並且發出耀眼光芒,最後煙消雲散了。

有科學家進一步認為,這碎片就是恩克彗星分裂出來的一個彗核殘片,直徑有50多米,重達10萬多噸左右。就是它的一個碎片,漫遊於太陽係空間,經不起地球的“引誘”,直奔地球而來,最後在通古斯上空爆炸,粉身碎骨,所產生的衝擊波,橫掃千裏。

在通古斯大爆炸90周年到來之際,通古斯“天火”之謎的原因一直還在討論中,由於缺乏確切的物證,科學家對這一爆炸案將持續地偵破下去。

哈雷彗星的真貌

50個國家的900名天文學家組成了國際哈雷彗星聯測組織,除了有組織地觀測外,還第一次進行了空間現場考察,先後發射了5顆太空探測器,在非常近的距離內對其觀測。

其中,以英法等西歐10國所獲得資料最豐富、最有價值,讓人類第一次目睹了彗核的真貌:日照率4%,比煤炭還黑;獨具特色的噴流上千米高,噴泉核表麵粗糙,像煤塊般極黑,核外部是由非揮發性物質組成的多孔表麵層,接近太陽外表30度至130度,裏麵仍存在零下70度;有裂紋和凹坑多處,從裏向外噴射氣體塵埃流、塵氣。

彗星的風采也和宇宙其他星體一樣,逃不過年華老去的命運,一次不如一次亮麗,最後會耗損殆盡而崩解。然而,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另一顆光耀的彗星出現,作為新力軍加入人類發現彗星的名單中去,所以人們得以不斷目睹彗星的風姿。

閱讀點擊

●1718年,哈雷發表了認明恒星有空間運動的資料。1720年繼任為第二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

●國際哈雷彗星聯測是為了對哈雷彗星1986年的回歸進行觀測,在世界範圍內組織了一個國際性的專業天文學家與業餘天文愛好者的觀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