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2 / 3)

麥當勞的創始人克洛克強調細節的重要性:“如果你想經營出色,就必須使每一項最基本的工作都盡善盡美。”麥當勞對原料的標準要求極高,麵包不圓和切口不平都不用,奶漿接貨溫度要在4℃以下,高一攝氏度就退貨。一張小小的牛肉餅要經過四十多項質量控製檢查。任何原料都有保存期,生菜從冷藏庫拿到配料台上隻有兩小時的保鮮期,過時就必須扔掉。生產過程采用電腦操作和標準操作。製作好的成品和時間牌一起放到成品保溫槽中,炸薯條超過7分鍾,漢堡包超過19分鍾就要毫不吝惜地扔掉。麥當勞的作業手冊,有560頁,其中對如何烤一張牛肉餅就寫了20多頁,一張牛肉餅自烤出時起20分鍾內沒有賣出就得扔掉。

當然也有一些企業因為對細節的疏忽而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某乳品企業營銷副總談起他們在某市的營銷方式時說:“我們的推廣非常注重實效,不說別的,每天在全市穿行的100輛嶄新的送奶車,醒目的品牌標誌和統一的車型顏色,本身就是流動的廣告,而且我要求,即使沒有送奶任務也要在街上開著轉。多好的宣傳方式!別的廠家根本沒重視這一點。”

然而,這個城市裏原來很多喝這個牌子牛奶的人,後來卻堅決不喝了,原因正是送奶車惹的禍。原來,這些送奶車用了一段時間後,由於忽略了維護清洗,車身沾滿了汙泥,甚至有些車廂已經明顯破損,但照樣每天在大街上招搖過市。人們每天受到這種不良的視覺刺激,喝這種奶還能有味美的感覺嗎

創造這種推廣方式的廠家沒想到:“成也送奶車,敗也送奶車。”對送奶車衛生這一細節問題的忽視,導致了創意極佳的推廣方式的失敗。

中國,每年都有上千人因羨美味而“拚死吃河豚”導致中毒以致死亡。但同樣是吃河豚,在日本卻鮮有因此而中毒、死亡的事情發生。問題出在哪兒呢

在日本,河豚加工程序是十分嚴格的,一名上崗的河豚廚師至少要接受兩年的嚴格培訓,考試合格以後才能領取執照,開張營業。在實際操作中,每條河豚的加工去毒需要經過30道工序,一個熟練廚師也要花20分鍾才能完成。但在中國,加工河豚就跟做其他海鮮一樣,加工過程隨隨便便,烹飪過程也沒有經過太多的工序,其後果可想而知。

在企業經營上,注意抓小事,也會帶來大效益。例如有人認為“針頭線腦”、零零碎碎的小買賣,純屬“服務性”生意,經濟效益不高,因而不受重視。與此相反,北京天橋百貨商場,卻非常重視小買賣。他們把小商品品種數量的多少,列為考核櫃台組、售貨員的重要指標。全商場經營的商品中,小商品占十分之六,達6000多種!天橋的經營者說:從政治上講,群眾需要小商品,商店不能不做小買賣。從經濟效益上說,小買賣連著大買賣,這裏也有辯證法。

1999年夏天,一位從東北來京出差的顧客,上衣的一隻紐扣脫落了,到“天橋”來買一個一分錢的紐扣。正值傍晚時分,百貨櫃台前,顧客雲集,業務繁忙。可售貨員照樣熱情地接待這位隻買一分錢東西的顧客,先是精心替他挑了一隻一分錢的紐扣,然後又拿出針線,替他把紐扣縫好,說了聲“歡迎您下次再來”,這才去接待別的顧客。

第二天,這位顧客又來了,還帶來了3個夥伴,他們一起來到商場黨支部,向書記、經理表達了他們的謝意。然後又在“天橋”買了兩塊手表、兩套服裝,還有一些其他商品,一共花了1050元。買紐扣的那位顧客,還特意把手中的筆記本遞到那位售貨員的跟前,指著其中的“備忘錄”說:“這兩塊手表是別人托我買的,您看看,他讓我上‘亨得利’去買,可我要在你們‘天橋’買。你們的服務態度好,叫人信得過!”

就是因售貨員的熱情服務的這個小細節,就為百貨公司引來大批業務。

在高科技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的形勢下,伴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和專業化程度的越來越高,一個要求精細化管理的時代已經到來。細節成為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的有力表現形式。企業隻有細致入微地審視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注意細節、精益求精才能讓產品或服務日臻完美,在競爭中取勝。同樣,如何處理好細節,從企業領導方麵看,是領導能力與水平的藝術體現;從企業作風上看,是企業認真負責精神的體現;從企業發展上看,是企業實現目標的途徑。

可見,決定企業效益的關鍵還在於細節。

沒有小事,隻有細節

一個有責任心的員工一定是非常注意細節的,有很多著名的公司在招聘員工的時候就很看重這些。

通用汽車公司在招聘新員工的時候,故意在招聘現場放了一把掃帚。結果來應聘的人來來往往,卻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這個小小的細節,盡管它很礙事,但是沒有一個人彎下腰來把它扶好。這次應聘的人不乏有才華的人,但是通用的總裁寧缺毋濫,一個人也沒有錄取。因此,職場中的人們,千萬不要忽視了工作中的細節。

聰明的老板,常常會從細微的地方觀察他的員工,在心裏給他的員工打分。如果你是老板,麵對這樣一些員工,你會怎麼看:一個辦起事來有始無終的員工,他能辦好你交給他的任務嗎一個總是遲到的員工,你能相信他總能勤奮工作嗎一個目中無人的員工,他能在工作中很好地跟人溝通嗎如果你有著這些不好的習慣而被老板發現,給他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你在公司的地位就會岌岌可危了。

珍妮在一家有名的公司做經理助理。有一天,她的上司無意中發現,珍妮把所有的紙都是用完了兩麵才扔掉的,因此其他同事譏笑她吝嗇,說她連用過的一張紙都省,公司又不是她家開的,真是太小氣了。而珍妮不顧別人的譏笑,她覺得這樣可以為公司減少很大的一筆支出,相對來說就是利潤的增加,對公司對員工來說都是非常地重要。

我們可以想象得出珍妮日後在公司的前途。也許一張紙是很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日積月累的話,那該是多麼可觀的一筆收益啊!

有的人的書桌上到處是隨便擺放的文件、廢紙、便條什麼的,抽屜裏更是亂得不可救藥,塞滿了各種物品。工作中的許多不良習慣,哪怕是小如芥粒,我們也不能忽視,雖然它非常之小,但是它所造成的危害,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嚴重。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不會影響全局的東西,卻常常決定了我們的前途和未來!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職業經理人,應者雲集,其中不乏高學曆、高職稱、具備多年相關工作經驗的人。經過初試、筆試等四輪淘汰後,隻剩下6個應聘者,但公司最終隻選擇一人作為經理。所以,第五輪將由老板親自麵試。看來,接下來的角逐將會更加激烈。

可是當麵試開始時,主考官卻發現考場上多出了一個人,出現7個考生,於是就問道:“有不是來參加麵試的人嗎”這時,坐在最後麵的一個男子站起身說:“先生,我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參加一下麵試。”

人們聽到他這麼講,都笑了,就連站在門口為人們倒水的那個老頭子也忍俊不禁。主考官也不以為然地問:“你連考試第一關都過不了,又有什麼必要來參加這次麵試呢”這位男子說:“因為我掌握了別人沒有的財富,我自己本人就是一大財富。”大家又一次哈哈大笑了,都認為這個人不是頭腦有毛病,就是狂妄自大。

這個男子說:“我雖然隻是本科畢業,隻有中級職稱,可是我卻有著10年的工作經驗,曾在12家公司任過職……”這時主考官馬上插話說:“雖然你的學曆和職稱都不高,但是工作10年倒是很不錯,不過你卻先後跳槽12家公司,這可不是一種令人欣賞的行為。”

男子說:“先生,我沒有跳槽,而是那12家公司先後倒閉了。”在場的人第三次笑了。一個考生說:“你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失敗者!”男子也笑了:“不,這不是我的失敗,而是那些公司的失敗。這些失敗積累成我自己的財富。”

這時,站在門口的老頭子走上前,給主考官倒茶。男子繼續說:“我很了解那12家公司,我曾與同事努力挽救它們,雖然不成功,但我知道錯誤與失敗的每一個細節,並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這是其他人所學不到的。很多人隻是追求成功,而我,更有經驗避免錯誤與失敗!”

男子停頓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深知,成功的經驗大抵相似,容易模仿;而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用十年學習成功經驗,不如用同樣的時間經曆錯誤與失敗,所學的東西更多、更深刻;別人的成功經曆很難成為我們的財富,但別人的失敗過程卻是我一輩子享用不盡的財富!”

男子離開座位,做出轉身出門的樣子,又忽然回過頭:“這十年經曆的12家公司,培養、鍛煉了我對人、對事、對未來的敏銳洞察力,舉個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這位倒茶的老人……”在場所有人都感到驚愕,目光轉而注視著倒茶的老頭。那老頭詫異之際,很快恢複了鎮靜,隨後笑了:“很好!你被錄取了,因為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知道這一切的”

老頭的言語表明他確實是這家大公司的老板。這次輪到這位考生笑了。

一個人的能力是他日積月累自我修煉的結果,因而是一下子學不到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個考生能夠從倒茶水的老頭的眼神、氣度、舉止等,看出他是這個企業的老板,說明他是一個觀察力很強的人。這種洞察入微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就的,而需要長期的積累,在注重對一個細節的觀察中不斷地訓練和提高。

隻要你多花一些心思,把點滴的小事都放在心上,做什麼事都要求一個圓滿的結局,要比以後再回去重新返工,不知道要節省多少精力和時間,避免了多少沒有意義的煩惱和麻煩。

當一個員工總是能完美地完成上司交與的任務,不拖泥帶水,當這個員工完成這項任務時心裏的快樂自然難以形容,給公司帶來的價值更是不用說。而做事總是馬馬虎虎,錯誤百出的員工,不但做不好事,也對不起自己的努力。

注重結果從小事抓起

結果好不好,要看能不能把細節做好。隻有把細節做好,結果才會好。

有三個人去一家公司應聘采購主管。他們當中一人畢業於某知名管理學院,一名畢業於某商學院,而第三名則是一所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在很多人看來,這場應聘的結果是很容易判斷的,然而結果卻恰巧相反——應聘者經過一番測試後,留下的卻是那個民辦高校的畢業生。

在整個應聘過程中,他們經過一輪輪測試後,在專業知識與經驗上各有千秋,難分伯仲,隨後招聘公司總經理親自麵試,他提出了這樣一道問題,題目為: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廠采購4999個信封,你需要從公司帶去多少錢

幾分鍾後,應試者都交了答卷。第一名應聘者給出的答案是430元。

總經理問:“你是怎麼計算的”

“就當采購5000個信封計算,可能要400元,其他雜費就30元吧!”答者應對如流。但總經理卻未置可否。

第二名應聘者給出的答案是450元。

對此應聘者解釋道:“假設5000個信封,大概需要4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各項花費,大概不會超過50元,一共有450元就足夠了。”總經理對此答案同樣也沒表態。

當總經理拿起第三個人的答卷,見上麵寫著419.42元時,不覺有些驚異,立即問道:“你能解釋一下你的答案嗎”

“當然可以,”該同學自信地回答,“信封每個8分錢,4999個是399.92元。從公司到某工廠,乘汽車來回票價10元。午餐費5元。從工廠到汽車站有一裏半路,請一輛三輪車搬信封,需用3.5元。因此,最後總費用為419.42元。”總經理不覺露出了會心的一笑,最終錄用了第三個人。

很顯然,這道題是專門用來考察細節意識的。在這個故事中,一個 不經意的細節,就決定了麵試的結果。這個事例真可謂是對“細節決定成敗”最貼切的詮釋了。某種程度上而言,很多企業最需要的員工,就是那些能把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的人。

結果是由一個個不可忽視的細節累積而成的。惟有在細微之處下足工夫,我們才能取得預期結果。

注重結果,必須從小事做起,著力於完善每一個細節,這不僅是贏得他人信任的一大途徑,更是我們邁向卓越的最好保證。

在日本東京的一家貿易公司,有一位小姐專門負責為客商購買車票。她經常要給德國一家大企業的商務經理購買往返於東京和大阪之間的火車票。

後來這位經理有個有趣的發現,即每次去大阪時,他的座位總會是在右窗口;而返回東京時,他的座位又總是會在左窗邊。

於是,這位經理就詢問小姐其中的緣故。小姐笑著說:“火車去大阪時,富士山會出現在您的右邊;而返回東京時,富士山則會在您的左邊。我知道很多外國人都喜歡富士山的美麗景色,所以我就替您買了不同位置的車票,以便使您能在旅途中盡情欣賞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