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雪怎樣測定
對降雪的觀測是氣象觀測的常規項目,包括降雪量、積雪深度和雪壓。降雪量,實際上是雪融化成水的降水量。發生降雪時,必須將雨量器的承雨器換成承雪口,取走儲水器。觀測時將接收的固體降水取回室內,待融化後量取,或用稱重法測量。
當氣象站四周視野地麵被雪覆蓋超過一半時要觀測雪深,觀測地段一般選擇在觀測場附近平坦、開闊的地方,或較有代表性的、比較平坦的雪麵。測量取間隔10米以上的3個測點求取平均;積雪深度以厘米為單位。在規定的觀測日當雪深達到或超過5厘米時需要測定雪壓。雪壓以克/平方厘米為單位。
雪量越大積雪越深嗎?不一定,受到氣溫和地溫的影響,降雪量大的地方積雪不一定最深。如果地溫較高,前期降雪容易融化,積雪深度將比地溫低的地區小。
鬆軟雪花危害大
雪是結晶形狀的白色固體降水,是冰晶在雲中不斷凝聚升華增大而形成的。雪花疏鬆多孔,5000朵至10000朵雪花僅重1克,潔白的積雪很能博得人們的青睞,打雪仗、堆雪人更是人們特別是孩子喜愛的遊戲。
但是,積雪在氣溫影響下或擠壓、摩擦下產生表麵融化,這個薄薄的水層猶如潤滑劑,將使路麵變得極其濕滑,給車輛和行人帶來極大的不便。當積雪達到一定的厚度,或發生擠壓,其疏鬆多孔的冰晶結構就會遭到破壞,從而密度增大,可變成重結晶冰,逐步成為密度極大的密實雪。
密實雪具有極強的硬度,可使雪的表麵像水泥一樣堅硬,就像雪崩發生後的情況一樣,滾雪球也會得到同樣的體驗。擠壓後的雪地和結冰後的路麵,都會給交通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
同樣,不起眼的雪壓也會造成災害。以積雪厚度10厘米計算,每平方米屋頂上的積雪重量是20000克,1000平方米的屋頂上就壓了20噸積雪!一般房頂承受這樣的重壓不成問題,那些簡易工棚、年久失修的房子就可能被壓塌,這種情況人們應高度警惕。
為啥下雪不冷化雪冷
在冬天下雪的日子裏,我們經常有這樣的感覺,大雪紛飛的時候沒有覺出天氣有多冷,但等到雪後初霽時,才覺得凍手凍腳,這是為什麼呢?
專家介紹,冬季裏,下雪前或下雪的時候,一般是暖濕空氣活躍,高空吹西南風,天氣有些轉暖,而水汽凝華為雪花也要釋放出一定的熱量,這就使得下雪前或下雪時天氣並不很冷。而降雪結束,天氣轉晴,一般都伴隨著冷空氣南下,高空轉為偏北風,地麵受冷氣團控製,氣溫顯然要下降。同時積雪融化,本身就要吸收大量熱量,所以天氣反而比下雪時冷。
閱讀點擊
暴雪,當12小時降雪量大於等於6毫米,或24小時降雪量大於等於10毫米,稱之為暴雪。還有一種情況,當大量的雪被強風卷著隨風運行,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米,並且不能判定當時天空是否有降雪時,稱之為雪暴。
雪的近親家族
霰
夏天,在高山地區,天空裏經常有許多過冷水滴圍繞著結晶核凍結,形成了一種白色的沒有光澤的圓團形顆粒,氣象學上把這種東西叫做霰,許多地方口語稱它為米雪或雪霰。霰的直徑一般在0.3至2.5毫米之間,性質鬆脆,很容易壓碎。霰不屬於雪的範疇,但它也是一種大氣固態降水。
霰又稱雪丸或軟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狀,有時呈圓錐形的、有雪狀結構的冰相粒子組成的固態降水,直徑2毫米至5毫米,著硬地常反跳,鬆脆易碎。
2009年11月11日一大早,陝西省西安的市民剛出門就發現地麵已經蓋了一層薄薄的白色顆粒狀的小冰粒,而風刮在臉上也明顯比昨天更加的寒冷。
許多人發現早上西安的雨中還夾著一種顆粒狀的小冰粒,這到底是什麼呢?氣象專家介紹,這種冰晶狀物體是一種名叫霰的冰粒。
冰粒和冰雹
夏天,在北方平原地區,常常會遇到另外兩種大氣固態降水,這就是冰粒和雹。冰粒和雹是比較大的能夠流淌的水滴圍繞著凝結核一層又一層地凍結而形成的半透明的冰珠。
氣象學上把粒徑不超過5毫米的叫做冰粒,把粒徑超過5毫米的叫做冰雹。冰雹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危害。據記載,世界上最大的冰雹,比拳頭還大,直徑超過10厘米,重量超過1000克。
除了大氣固態降水之外,地麵上還經常出現另一種所謂“地表生長型”的固態降水,這就是霜、雨凇和霧凇。
這些固態降水,雖不屬於大氣固態降水,僅僅是水汽在地表凝華結晶和凍結而形成的。但這些固態降水,對人類的生產活動也影響較大。霜凍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經常讓農業減產。為了避免霜害,人們付出了艱巨的勞動。
雨凇和霧凇
雨凇和霧凇對人類也並不是很友好,它們一般在高山地帶出現。在過冷天氣裏,微小的雨滴或霧滴碰到劇烈冷卻的物體表麵時,便在上麵形成雨凇和霧凇。
這類固態降水的強度和規模,有時是非常驚人的,往往在一兩天之內,物體迎風麵上能聚結上一層一米多厚的冰殼,景色十分神異,好像童話裏的意境。
雨凇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雨滴在空中時,溫度已經低於0度,而且沒有凝結成冰;第二,地麵的溫度必須比空中雨滴的溫度更低。當這兩個條件都符合時,雨粒下落到地麵,就會因地麵溫度過低而急速凍結成冰晶,大量的冰晶凝結在一起,從而形成光滑的冰層。
冬日奇觀雨凇
2005年12月的一天,一群遊人在泰山頂遊玩時,就遭遇了這種奇異的天氣現象。這天上午,天空晴朗,陽光燦爛,遊客們玩得興致勃勃。但下午時分,天氣發生了變化,隨著氣溫越來越低,天空雲層越來越厚。
“要下雪了!”人們高興起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半小時後,天空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
“這麼冷的天,怎麼不下雪呢?”就在大家失望地紛紛避雨時,卻意外發現:降落到地麵上的雨一沾地便成了冰晶,有些落在樹上、草上,甚至是人們身上的雨滴也迅速成了美麗的小冰晶。雨越下越大,很快,地上就鋪上了白花花的一層冰晶,許多冰晶連成一片,結成了又硬又滑的冰層;而人們身上的冰晶也越來越多,頭頂的帽子上白花花一層,就如戴了一個銀盔。
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雨凇在樹枝葉的迎風麵產生冰淩狀、晶瑩透亮的冰晶,眾多的冰晶綴結在樹上,層層疊疊,亮亮晶晶,姿態各異,有的似臘梅吐豔,有的似水仙含羞,有的似秋菊怒放,也有的似牡丹搖曳,還有枝條細軟的,則如白綢銀絲隨風飄動姿態萬千,無不令人擊節稱奇,歎為觀止。
據氣象專家介紹,雨凇多出現在每年的12月和次年的一二月之間,一般都是在天氣比較寒冷的北方地區出現,南方隻有在海拔較高的山區才偶爾可見。
雨凇天氣可接連數日乃至數月出現,並可造成嚴重危害,如北方某地曾出現過一次最長的雨凇天氣,該地從當年12月24日至次年2月19日連續出現雨凇天氣,導致雨凇冰淩累積直徑最大達12厘米,造成電線壓斷、樹木壓折,交通運輸中斷等嚴重災害。
長白山霧凇美景
2011年6月4日前後,在長白山天池地區出現了霧凇及雨凇景觀。6月3日前後,長白山出現了大霧、大風和雨夾雪天氣,受降雨降溫影響,3日夜間至4日白天,長白山天池地區出現霧凇、雨凇,為夏季的長白山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6月份正值長白山旅遊旺季,遊客較多,雖然出現了夏季不易欣賞到的霧凇美景,但大霧天氣不利於遊客登山遊覽天池,遊人需注意安全。
閱讀點擊
霧凇俗稱樹掛,是一種冰雪美景。我國是世界上記載霧凇最早的國家,千百年來我國古代人很早就對霧凇有了許多稱呼和讚美。早在春秋時代成書的《春秋》上就有關於“樹稼”的記載,也有的叫“樹介”,就是現在所稱的“霧凇”。
積雪上的音樂
雪產生的音樂
甘肅敦煌月牙泉附近的沙漠裏,有座鳴沙山,山上的沙子會“唱歌”。要是你從鳴沙山丘頂順著背風坡滑下去,身後就會傳出陣陣樂聲,歡送你下山。
在幹燥晴朗的天氣裏,從雪丘的背風坡上滑下去,也會產生同樣的音樂,有的如行雲流水,有的如鬆濤飛瀑,有的如訴如泣,有的“叮叮咚咚”作響。盡管鳴雪的音樂不如演奏家演奏音樂作品時那樣優美悅耳,卻也是千奇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