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氣象迷宮6(3 / 3)

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弓箭,開始了射日戰鬥。頃刻間10個太陽被射去了9個,隻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閱讀點擊

氣象專家表示,在天氣預報過程中,日暈等天氣現象並不能作為科學的依據。另外,肉眼觀日暈不宜時間太長,因為日暈非常耀眼,不要長時間用裸眼觀看,應戴上護目鏡或太陽鏡觀看,以免灼傷眼睛。

雷災多發生的地方

什麼是雷暴

雷暴常出現在春夏之交或炎熱的夏天,大氣中的層結處於不穩定時容易產生強烈的對流,雲與雲、雲與地麵之間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後就要發生放電。

有時雷聲隆隆、耀眼的閃電劃破天空,常伴有大風、陣性降雨或冰雹,雷暴天氣總是與發展強盛的積雨雲聯係在一起。在天氣預報中,人們常常說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就是指伴有強風或冰雹這種雷暴天氣。

由於雷暴的發生發展與積雨雲聯係在一起,從雷暴雲的出現到消失,它有很強的局地性和突發性,水平範圍隻有幾千米或十幾千米,在時間尺度上也僅有兩至三小時,因此,這種中小尺度天氣係統在預報上有一定的難度。

強雷暴是一種災害性天氣,雷電會引起雷擊火險,大風刮倒房屋,拔起大樹,果木蔬菜等農作物遭冰雹襲擊後損失嚴重,甚至顆粒無收,有時局地暴雨還引起山洪暴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雷暴的持續時間一般較短,單個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過兩小時。我國雷暴南方多於北方,山區多於平原。多出現在夏季和秋季,冬季隻在我國南方偶有出現。雷暴出現的時間多在下午。夜間因雲頂輻射冷卻,使雲層內的溫度層結變得不穩定,也可引起雷暴,稱為夜雷暴。

雷災為什麼多發生在農村

雷電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主要集中在農村。這是因為,雷電有一定的選擇性,而農村的地理環境和特性,恰好對了它的“胃口”。

一般來講,土壤和水的電阻率比較小,在這附近的物體,比較容易遭受雷擊。比如,曠野裏孤零零的一幢建築物,田野裏供休息的涼亭、草棚、水車棚。

高聳的建築物,內部有大型金屬體的廠房,內部經常潮濕的房屋,包括城郊一些防雷措施沒有做到位的別墅、房屋,都有安全隱患。

在城市裏也並不意味著一定安全。在雷暴天氣下,家用電器若處置不當,也可能惹來大禍。比如,現在用得比較多的太陽能熱水器,主要金屬部件多設在樓頂,雷雨天時,大量高電壓的雷電流很容易沿金屬水管及熱水進入浴室。人在洗澡時全身濕透,人體阻抗大大下降,這時候,哪怕沿金屬管導入浴室的電壓隻有10伏至20伏,也足以致命。

電視、冰箱甚至電話機在沒有屏蔽接地引入的條件下,都是定時炸彈。如果不能確定有沒有必要的防雷措施,那麼,拔掉所有電器插頭也是一種好的應急措施。

打雷閃電的功與過

在汛期,對流性天氣比較多,打雷也較頻繁,由於雷電常造成人員無辜傷亡,因此防雷減災已成為日常的需要。雷電其實是一種在雷雨雲中強烈放電的現象。當閃電從雷雨雲中傳到地麵時,就可能通過天線、電線、金屬而傳導入室內的電腦等電器,就會燒壞電腦和其他家用電器。

每年全球打雷閃電有800萬次以上,雷電把大氣中的水、氧、氮生成了4億噸以上的氮肥。打雷可以產生臭氧,而使地球上空維持一個臭氧層,太陽光經過臭氧層時,被臭氧吸收了大部分的紫外線,以保障地球上的動植物、人類不受過強紫外線的傷害。凡事常有兩麵性,打雷閃電看來是功大於過呢!

閱讀點擊

雷暴是伴有雷擊和閃電的局地對流性天氣。它通常伴隨著滂沱大雨或冰雹,而在冬季時甚至會隨暴風雪而來,因此屬強對流天氣係統。在古老的文明裏,雷暴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不論是中國古代、古羅馬或美洲古文明皆有與雷暴相關的神話。

霧、露、霜的形成

霧的形成

霧和雲都是由浮遊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隻是霧生成在大氣的近地麵層中,而雲生成在大氣的較高層而已。霧既然是水汽凝結物,因此應從造成水汽凝結的條件中尋找它的成因。

大氣中水汽達到飽和的原因:一是由於蒸發,增加了大氣中的水汽;另一是由於空氣自身的冷卻。對於霧來說冷卻更重要。當空氣中有凝結核時,飽和空氣如繼續有水汽增加或繼續冷卻,便會發生凝結。凝結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見度降低至1000米以內時,霧就形成了。

另外,過大的風速和強烈的擾動不利於霧的生成。因此,凡是在有利於空氣低層冷卻的地區,如果水汽充分,風力微和,大氣層結穩定,並有大量的凝結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霧。一般在工業區和城市中心形成霧的機會更多,因為那裏有豐富的凝結核存在。

露的形成

在溫暖季節的清晨,人們在路邊的草,樹葉及農作物上經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從天空中降下來的。露的形成原因和過程與霜一樣,隻不過它形成時的溫度在0度以上罷了。

在0度以上,空氣因冷卻而達到水汽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露點溫度”。在溫暖季節裏,夜間地麵物體強烈輻射冷卻的時候,與物體表麵相接觸的空氣溫度下降,在它降到“露點”以後就有多餘的水汽析出。因為這時溫度在0度以上,這些多餘的水汽就凝結成水滴附著在地麵物體上,這就是露。

露和霜一樣,也大都出現於天氣晴朗、無風或微風的夜晚。同時,容易有露形成的物體,也往往是表麵積相對地大的、表麵粗糙的、導熱性不良的物體。有時,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溫度繼續降低,使物體上的露珠凍結起來,這叫做凍露。有人把它歸入霜的一類,但是它的形成過程是與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間形成,日出以後,溫度升高,露就蒸發消失了。在農作物生長的季節裏,常有露出現。它對農業生產是有益的。在我國北方的夏季,蒸發很快,遇到缺雨幹旱時,農作物的葉子有時白天被曬得卷縮發幹,但是夜間有露,葉子就又恢複了原狀。人們常把“雨露”並稱,就是這個道理。

霜的形成

在寒冷季節的清晨,草葉上、土塊上常常會覆蓋著一層霜的結晶。它們在初升起的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待太陽升高後就融化了。人們常常把這種現象叫做“下霜”。每年10月下旬,總有霜降這個節氣。霜不是從天空降下來的,而是在近地麵層的空氣裏形成的。

霜是一種白色冰晶,多形成於夜間。少數情況下,在日落以前太陽斜照的時候也能開始形成。通常,日出後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氣嚴寒的時候或者在背陰的地方,霜也能終日不消。

霜本身對植物既沒有害處,也沒有益處。通常人們所說的霜害,實際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時產生的凍害。

霜的形成不僅和當時的天氣條件有關,而且與所附著的物體屬性也有關。當物體表麵的溫度很低,而物體表麵附近的空氣溫度卻比較高,那麼在空氣和物體表麵之間有一個溫度差,如果物體表麵與空氣之間的溫度差主要是由物體表麵輻射冷卻造成的,則在較暖的空氣和較冷的物體表麵相接觸時空氣就會冷卻,達到水汽過飽和的時候多餘的水汽就會析出。如果溫度在0度以下,則多餘的水汽就在物體表麵上凝華為冰晶,這就是霜。因此霜總是在有利於物體表麵輻射冷卻的天氣條件下形成。

另外,雲對地麵物體夜間的輻射冷卻是有妨礙的,天空有雲不利於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現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麵輻射冷卻強烈的時候。

此外,風對於霜的形成也有影響。有微風的時候,空氣緩慢地流過冷物體表麵,不斷地供應著水汽,有利於霜的形成。但是,風大的時候,由於空氣流動得很快,接觸冷物體表麵的時間太短,同時風大的時候,上下層的空氣容易互相混合,不利於溫度降低,從而也會妨礙霜的形成。

大致說來,當風速達到3級或3級以上時,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節裏晴朗、微風或無風的夜晚。霜的消失有兩種方式:一是升華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見的是日出以後因溫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對農作物有一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