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土衛八陰暗麵的形成,還有其他見解。有人認為,土衛八暗的部分可能被一層逐漸浸蝕的水冰覆蓋著。可經研究,水點腐蝕不能說明暗帶在經度方向比緯度方向延伸更遠,這是個令人費解的現象。也有人認為,土衛八暗的部分可能是太陽的紫外光把甲烷轉換成更複雜、更暗的碳氫化合物。事實證明,這種說法也不能成立。
關於土衛八為什麼明暗不一,諸種說法還都屬於假設,其真實麵目,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金星的衛星失蹤之謎
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發現太陽係內有67顆衛星,但人們又一致認為,水星和金星沒有衛星。不過金星曾經有過衛星。
那是在1686年8月,法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長C·G·卡西尼宣布發現了金星衛星,並推算出這顆衛星的直徑是金星的四分之一,即1500公裏,類似於地球和月亮的比例。在當時,卡西尼已經發現了9顆衛星,金星衛星的發現,也曾轟動一時。
繼卡西尼的發現之後,又有許多人就金衛的位置、亮度、軌道根數、距離金星的半長徑、繞轉周期等問題進行觀測研究,發表了他們的觀測資料。直到1764年,還有人發表觀測金衛的文章。
可到後來,盡管人們的觀測技術比以前的觀測儀器都有了很大提高,卻再也沒見到這顆金星的衛星,它神秘地失蹤了。
由於長時間找不到這顆衛星,有人便懷疑卡西尼的發現。但由於卡西尼在天文學上的卓越貢獻,人們又不願意這樣懷疑他。因為自他發現金衛後,還有許多人的旁證,簡單否定卡西尼的發現是不客觀的。
那麼假如金星確實有過一個衛星,這顆衛星跑到哪裏去了呢?它是什麼時候離開金星的?什麼原因離開金星的?這些還都是留給人們的問號。金星大海之謎
因金星同地球有相似的自然條件,大小、質量和密度都差不多,同時還有含水汽的大氣。所以人們推測,金星上可能有大海,如果有大海的話,就可能有生物存在。可由於在20世紀70年代,蘇聯的“金星號”係列飛船在金星上著陸,推翻了金星上有大海的假說。盡管金星上有許多與地球相似的地貌,如平原、峽穀、高山、沙漠。可人們對金星上的大海並不死心,到了80年代,這一問題又被提了出來。
重新提出這一問題的,是美國科學家波拉克·詹姆斯。他認為金星上確實存在過大海,不過後來又消失了。他還分析了大海消失的原因。一種可能是太陽光將金星上的水蒸汽分解為氫和氧,氫氣因重量輕而紛紛背叛了金星。第二種可能是,在金星的早期,它的內部曾散發像一氧化碳那樣的還原氣體,由於這些氣體與水的相互作用,把水分消耗掉了。第三種可能是由於金星上大量的火山爆發,大海被熾熱的岩漿烤幹了。還有一種可能是,水源來自金星內部,後來又重新歸還原處。
美國密執安大學的科學家多納休等人在波拉克·詹姆斯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們認為,太陽的早年並不像現在這樣亮和熱,太陽每秒的輻射熱量要比現在少30%,金星的氣候也就不像現在這樣熱了。有了適宜的氣候,大海也就應運而生,生物也就有可能在大海裏繁衍生息。可後來,太陽異常地熱了起來,加上金星一天等於地球117天的緩慢運轉,經不起烈日的酷曬,金星上的大海就這樣被烤幹了。
後來又有人對金星大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美國衣阿華大學的科學家弗蘭克認為,金星根本就不曾存在過大海,經金星探測器的探測表明,金星大氣是由不斷進入大氣層的彗星核造成的。1986年空間飛船通過對哈雷彗星的探測表明,彗星核的主要成分是冰水。
看來,金星大海問題又成了一個意見不統一的未解之謎。“掃帚星”探秘
彗星在人們心目中的名聲一直不好,總是把它同瘟疫、洪水、戰爭、死人等不祥之兆聯係起來,所以,人們又把它叫“掃帚星”。曆史上有許多關於“災彗”的記載。
早在公元前44年,古羅馬的愷撒大帝於3月15日被暗殺,9月23日為他舉行了追悼儀式。這時,天空出現了一顆彗星,持續7天之後才離去。人們說這就是愷撒的靈魂。公元66年,耶略撒冷的人民忍受不了羅馬帝國的殘暴統治,紛紛起來反抗,但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耶路撒冷陷落了。在這以前不久,曾出現過一顆彗星。人們就說,這是耶路撒冷滅亡的先兆。
類似這樣的記載,實在是太多了,都為彗星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迷信色彩。但是無風不起浪,有時在彗星出現的前前後後,地球上確實也出現過一些異常現象,如酷暑、幹旱、寒冷等。據記載,1835年哈雷彗星回歸時,世界各地都出現了災難,在日本就出現了“天保大饑荒”,這是德川幕府時代最大的饑荒,有20~30萬人被餓死,因此還發生了全國性的大暴亂。1910年哈雷彗星再次回歸,日本東京發生了明治時代最大的水災,淹死53人,170多人受傷,淹沒了19萬多戶人家的房屋。這一現象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紛紛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其中比較引人注意的,是霍伊爾和尤裏的觀點。
霍伊爾是英國天文學家。他認為,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冰河期,很可能就是彗星與地球相撞造成的。因為彗星的中心部位是冰核,是由水、氰化氫、乙腈、二氧化碳等凍結而成,並有塵埃混入。當彗星衝人地球之後,立刻把大量微粒子撒向大氣層,就是小彗星的百分之一的塵埃也有1億噸重。這些塵埃鋪天蓋地傾瀉下來,造成地球日照量急劇下降,陸地氣溫降低,水蒸汽變成冰雹降落下來。這樣,用不了多久,陸地就會被冰河所覆蓋。
尤裏的看法正好與霍伊爾相反。他認為彗核如果真的與地球相撞,由於壓縮加熱的作用,將產生爆炸,其能量就會變成地震能和熱能,這樣一來,地球大氣的溫度就要升高200℃。如果彗核落人大海,海水的溫度就會升高15℃。在彗星波及的範圍內,就會變成“灼熱的地獄”,生物將遭滅亡之災。如果有幸存者,得到適當的機會重新繁殖,那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物種時代。
我國的陳惟澈在《宇宙奧妙之一窺》一書中也認為,彗星如果真的與地球相撞,地球決不會平安無事的,根據地質學家們的研究,地殼曾發生過55次大的變動,發生在新生世的最後一次地殼運動,是最猛烈的一次。據他分析,這一次很可能就是彗星撞擊的結果。因為不是與其他星球相撞,不會發生這樣大的變動,而彗星又是這次相撞的最理想的候選人。他認為這次相撞大約發生在6千年前到1萬年之間,彗星撞在太平洋南緯30度以南,東經180度以東的地方。地球被撞得塵土飛揚,其中一部分碎片尾隨彗星而去,一部分又回到了地球上,有一塊則成了地球衛星——月亮。這一撞不要緊,擠出了許多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安達斯山、洛磯山和阿爾卑斯山等。因東半球失去一大塊,造成重心轉移,北極遂從布剔亞移到今日的地方;南極也從原來的南緯70度、西經90度的地方移到今日的地方。地球的自轉速度也減慢了。南美原來和非洲是連在一起的,這次也被震裂了,亞洲開始和北美接近,非洲東部開始和南美西部接近。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都是在這次碰撞中形成的。同時,地球上的氣候也被改變了。
以上關於彗星撞擊地球造成種種災難的假說,還不能得到普遍接受,都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最古老的天文台
原始人類從實際需要出發,很注意對天體的觀測。因此在一些文明古國,早就建立了從事天文觀測的天文台。在古希臘文化極盛時期,埃及的亞曆山大城就建有著名的天文台。早在三千年前我國周代初年就已經有了天文台。據記載,周文王在都城豐邑東麵,築了一座天文台,叫做靈台。至今在西安市西南約40裏地方,有一個自古以來未變的靈台村,村旁有一高大的長方形土堆,相傳這就是古靈台的遺跡。西漢時在長安西北築有清台,後易名靈台。東漢時修造的靈台高約30米,上有渾儀、相風銅鳥及銅表等儀器。但是這些古天文台現在都不存在了。目前世界上留存下來較好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公元632~647年間建於南朝鮮慶州的瞻星台。
我國保留下來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縣告成鎮的觀星台。相傳此處是周公測景(影)的地方。公元723年,南宮說在這裏建立了石表。元代初年1279年,郭守敬在這石表的北麵建立了永久性的大型測景台,台身為280平方米,高946米,到明代改稱觀星台。1975年進行了全麵修整。最古老的星圖
星圖是人們觀測恒星、認識星空的一種形象記錄;根據其坐標位置我們就可以比較方便地認識天上的星星,因而,它的意義就好象我們平時用的地圖一樣。
星圖的繪製,在我國有比較悠久的曆史。作為恒星位置記錄的科學性星圖,大約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尊上就發現畫有太陽紋、月亮紋和星象的圖案。到殷商奴隸社會時,已經有星名刻在甲骨片上。到了戰國時代,大約公元前3世紀左右,我國便出現了正式的星圖。但遺憾的是,曆史上很多星圖早已佚失,流傳到現在的最早作品是在敦煌發現的唐代星圖。李約瑟先生在《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一書中一再提到:“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是一切文明古國中流傳下來的星圖中最古老的一種”。
敦煌星圖大概繪製於唐代初期,內容相當豐富。圖上共畫有1367顆星。圖形部分是按十二次的順序,從12月份開始沿赤道上下連續分畫成12幅星圖,最後是紫微星圖。文字部分采用了《禮記·月令》和《漢書·天文誌》中的材料。因此,從圖文來看,這份星圖很可能是一個更古老的抄本。但不管怎樣,即使是唐初作品,無疑也是當代世界上留存的古星圖中星數最多而又最古老的。
敦煌星圖原藏於敦煌的莫高窟中,為卷子形式。1907年,它被斯坦因秘密地偷盜出國。該圖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編號為MS3326。最早的日食記錄
公元前1217年5月26日,居住在我國河南省安陽的人們,正在從事著各種各樣的正常活動,可是一件驚人的事情發生了。人們仰望天空,隻見光芒四射的太陽,突然間發生缺口,光色也暗淡下來。但是,在缺了很大一部分之後,卻又開始複圓了。這就是人類曆史上關於日食的最早的一次可靠記錄,它刻在一片甲骨上。
我國古代對日食的觀察,保持了記錄的連續性。例如在《春秋》這本編年史中就記載了由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244年中的37次日食。從公元3世紀開始對於日食的記錄,更是一直繼續到近代,長達一千六七百年之久。
對於日食的成因和周期性,我國古代科學家也作了不少研究,並早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如成書於公元前100年左右的《史記》已經有了日食周期的記載。到西漢末年,劉歆又總結出一種周期,即135月有23次日食。對日食的正確認識和日食周期的發現,對於預報日(月)食有重要意義。我國古代在日(月)食預報方麵有較高的水平,日(月)食預報曆來是我國曆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大約從公元3世紀起我國就能預報日食初虧和複圓的方向,到了唐代對於日食的預報已經比較完全。
我國古代通過對日食和月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方法和理論,提出了很好的數據,能準確地預報日(月)食,這也是我國天文學上的一項重要成就。太陽大家庭
太陽是一顆普通的恒星。在宇宙萬千恒星中,它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星。但在太陽的家族中,它可是一位至高無上,有著赫赫權威的“家長”。它的兒女子孫們無一例外地俯首貼耳聽從它的指揮,分秒不停地圍繞它旋轉。
就目前所知而言,太陽的家族不算很大。除了太陽以外,共有九大行星。許多行星都有衛星。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還有眾多小行星。此外還有彗星和各種星際物質。所有這些成員和太陽一起組成的家族,天文學上稱為太陽係。
在太陽係中,太陽的質量最大,大約是1989億億億噸,占了太陽係總質量的9980%,是地球質量的33萬倍。如果再擴大一下比較的範圍,那麼太陽體積是九大行星體積總和的590倍,太陽質量是九大行星質量總和的745倍。這麼大的質量,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它對其他物體就有很大的吸引力。這就是太陽係內其他成員不停地圍繞它旋轉的根本原因。太陽是一個大火球,表麵溫度有6,000多度,內部溫度還要高,中心部位可能達到1,500萬度。在這麼高的溫度下,別說固體、液體不能存在,就連氣體也都成為等離子態了。所以太陽是一個等離子態的氣體大火球。
太陽與地球相距很遠,大約是14960萬千米。人要走到太陽上去,步行一小時5千米,晝夜不停地走,也需要3,500年。改乘每小時100千米的火車,也要走170年。就是乘噴氣式飛機也需要10多年時間。天文學上,把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作為測定太陽係內天體之間距離的基本長度單位,叫做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等於14,960萬千米。
在九大行星中,從地球上看比較明亮的隻有5顆,這就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其他三顆星都是望遠鏡發明以後,在開普勒建立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和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基礎上發現的。天王星是1781年3月由生於德國、遷居英國的天文學家赫歇耳用自製望遠鏡發現的。海王星首先是法國天文學家勒威耶和英國天文學家亞當斯各自推算出它的位置後,於1846年由德國天文學家伽勒用望遠鏡找到的。而最微弱的冥王星是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湯博根據洛韋耳的計算,用照相方法發現的。
海王星和冥王星的發現是天體力學的偉大勝利,因為它們都是先從理論上計算出位置,然後才找到的。那麼太陽係內是否還有第十顆甚至更多的行星呢?人們一直在積極地尋找。根據水星軌道近日點的反常進動,有人設想在太陽和水星之間還應該有一顆行星,但至今未能找到,而且多數人認為水星軌道內離太陽距離太近,“水內行星”不可能存在。還有人認為,從理論上計算,太陽的引力範圍至少應有4,500個天文單位距離之遙。目前九大行星最遠的才40個天文單位,所以在冥王星外還應該有不止一顆行星。為了驗證這一點,天文學家們進行了長時間的搜索。美國科學家甚至宣布,他們在1996年10月,利用夏威夷大學的望遠鏡,在九大行星之外又發現了一顆以冰為主要成份的微型行星,命名為“1996TL66”。這個行星直徑隻有480公裏左右,表麵積和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小差不多。它沿橢圓軌道繞日運行,在遠日點時與太陽距離約為冥王星的3倍多。主要成份是水、二氧化碳和甲烷。發現者認為,他們的成果意義巨大,表明太陽係的範圍遠比人類預想的要大。但科學界對這一發現和結論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但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為數眾多的小行星的發現,的的確確是科學理論的又一偉大勝利。
德國科學家提丟斯和波得根據行星的基本情況得出了行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的經驗定律。這個定律把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為1個天文單位,那麼各行星到太陽的距離分別為04+03×2n天文單位。根據這個定律可以近似地列出各個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
可以看出當時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空著一個位置。也就是說在距太陽28天文單位處還應該有一顆行星。1801年,意大利天文學家皮阿齊,果然在這個距離上發現了一顆很小的行星,起名叫“穀神星”。此後天文學家們在這個距離上又不斷發現許多小行星。現在發現的小行星已經有4,000多顆了。用照相巡天觀測發現的小行星大約有50萬顆。但這麼多小行星的總質量還不到地球質量的萬分之四。小行星帶的發現,填補了火星、木星軌道間行星位置的空缺,又一次證明了“提丟斯一波得”定律的正確。我國紫金山天文台多年來從事小行星觀測,發現的小行星就有400多顆。其中5顆用張衡、祖衝之、一行、郭守敬和沈括來命名。還有32顆用包括台灣省在內的我國各省、自治區或城市的地名來命名。
除了上麵介紹的這些主要行星外,太陽家族中還有流星和隕石、彗星以及各種行星際物質。它們比起九大行星和成群的小行星來說,似乎不足掛齒。但它們奇特的行為、外貌和作用仍然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是天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太陽係九大行星中,在地球軌道以內的叫地內行星,在地球軌道以外的叫地外行星。要是以小行星帶作為界限,靠裏麵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叫內行星。其餘的五顆大行星叫外行星。內行星體積都比較小,密度卻比較大,中心有鐵核,整個星球物質中金屬所占比重較大。這幾顆行星除地球外又可以叫“類地行星”。外行星中,木星、土星體積大,密度小,主要由氫、氦、氖等輕元素組成,又稱巨行星。外行星中的其他三顆為遠日行星,密度介於類地行星和巨行星之間,主要由氮、碳、氧和氫化物組成。也有人把兩顆巨行星和天王星、海王星統稱為“類木行星”,因為它們都是液態行星。
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都有衛星。地球和冥王星的衛星少,各自隻有一顆。木星和土星的衛星很多,分別有16顆和23顆。如果有可能站在木星或土星上仰望星空,會看到輪番升起的大小不同、形狀不一的“月亮”,它們“成群結隊”,有時三、四個,有時七、八個同時掛在天上,那景象是何等奇特啊!
九大行星中的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還有行星環。行星環是沿星球的赤道麵圍繞星球運動的環狀物,成因還弄不清。環帶上是一些直徑不到1米的小物體。環帶麵積很大,尤以土星光環最為壯觀。從望遠鏡中觀測土星形象十分美麗。
太陽係的最大特征是所有行星軌道幾乎都處在太陽的赤道平麵內,這叫共麵性;同時還都以同太陽自轉方向相同的方向繞太陽公轉,除了個別例外,還都沿同一方向自轉,這叫同向性;此外,所有行星軌道都是以太陽為中心的近似的圓形,這叫近圓性。太陽係的這些特征,以及行星之間的相近或不同之處,都同太陽係的起源和演化過程有著密切的關係。穀神星的發現
為了尋找這顆行星,世界上不少天文學家使用了當時先進的觀測手段,都想把這顆躲起來的行星找出來。
在1801年元旦的夜晚,意大利西西裏天文台台長皮阿齊,用望遠鏡在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發現了一個新的星點。皮阿齊連續觀測了幾個夜晚,發現這個星點不斷改變它在恒星背景上的位置,就像別的行星那樣在恒星背景中穿梭行走。他開始以為這是一顆沒有尾巴的彗星。後來,經過反複的觀測和計算,終於確定這是一顆在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他把這顆像行星一樣的天體叫做穀神星。穀神星的直徑大約700多千米,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是1680天,它到太陽的距離,剛好符合提丟斯-波得定則。
穀神星被發現後,由於提丟斯-波得定則而產生的種種疑問好像都有了答案,因為穀神星剛好填補了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的空隙,所以當時不少天文學家就把穀神星列入行星的隊伍裏,認為這就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那顆躲著的行星。但是當時也有一些人對穀神星很懷疑,其中有一位是業餘天文愛好者,名叫奧伯斯。雲狀衛星探秘
大約在30多年前,波蘭克拉科夫天文台的科迪留斯基報告說,他發現在月球軌道上,月球前、後60°處各有一個直徑約幾度的雲霧狀衛星存在。這兩個位置就是L4和L5拉格朗日秤動點,處於月球、地球重力場的平衡點,行星際塵埃物質有可能在它們附近集積。在木星軌道的L4、L3點附近,就有著名的脫羅央小行星群。後來,人們把這種雲稱為“科迪留斯基雲”。
但是這種雲很難探測到,即使在十分黑暗的夜晚,它們也會被暗淡的黃道光湮沒。1975年,曾有人用“OSO6”衛星尋找過雲狀衛星,期望根據它們出沒於地球陰影時的亮度變化麵辨認出來,但沒有結果。
後來,另一位波蘭天文學家維尼亞爾斯基宣布,他用照相法探測到了地球的新衛星。他改進了天體攝影技術,可以探測出天空亮度002——004星等的變化。他精心測量分析了18張有L5點的底片和36張L5遠離時的同一天區底片。在消除了各種影響因素後,雲狀衛星就在底片上顯露出來,它有幾度大,偏離在距L5點10°甚至更遠處。它的顏色比日照更紅。維尼亞爾斯基認為雲狀衛星是隕石撞擊月球時濺起的塵埃構成的。
但是,這種雲狀衛星畢竟看到的人太少,現在還難以下結論。彗星與黃道光的關係
在無月的春天夜晚,當微明隱去,黑夜完全籠罩大地的時候,有一條淡淡的光帶出現在西方的天空,其中心線約沿黃道而上,有時可越子午線,甚者,可達到東方天空;如在秋季,則現於黎明前的東方天空。這種天象叫做“黃道光”。
我國古代對黃道光的記載不多,這是因為這條光帶較暗淡,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偶爾光帶較明顯,記載時描述得也不夠清楚。所用的名稱有:天裂、天開和天眼開等。但是火流星留下的尾跡也可用這些名稱,也可能這些名稱指的是極光。所以這些名稱究竟指的是什麼,是要加以判斷的。
在國外,以前對它也不怎麼注意,認為是春季晚間的一種微明現象。到了1661年,少數天文學家才覺得它應該是個天文現象。最先對它進行觀測的是在法國巴黎天文台工作的意大利人卡塞尼。他於1683年3月18日把它命名為黃道光,並繼續觀測,直到1693年。
1833年11月12~13日,北美出現一次較大的、驚人的流星雨。之後,黃道光很是旺盛,這當然會使人聯想到黃道光和流星之間一定會有某種關係。這又引起了研究者更多的注意。
19世紀中葉後,對黃道光多偏重於光度、光譜;偏振光等物理方麵的測定。但黃道光很是微弱,肉眼看去,倒也絢麗,而用望遠鏡望去,效果並不理想,即使增加倍率,也僅是呈現出微亮一些的天空而已。如用照相辦法,也不顯得更有力。曝光時間不能長,黃道光中央的明亮部分在底片上都顯現得微弱。後來又用光度計對它測量,得出黃道光分布的強度是和中心線對稱的,而中心線是和黃道平行的,在黃道北1°~2°。1913年,以光度計測量夏秋時夜空亮度,發現黃道光占夜空總亮度的60%(星光占25%,極光占15%)。至於光譜,也因太微弱,效果不佳,在1909年,還是拍攝到了較好的光譜片,從中得出了在連續光譜中有弗朗和費暗線,是和太陽為同一類型的光譜。所以認為黃道光是由黃道麵附近的無數塵粒物(黃道雲)反射太陽光而形成的。1925年又測出黃道光中有散射光,可知其中必有比可見光波長的顆粒。如此說來,黃道光應源於無數的流星體。因為流星體是繞太陽旋轉的,多數的軌道麵與黃道麵的夾角是不大的,即集中在黃道附近,所以形成了黃道光。但也有反對意見,認為形成黃道光的塵埃或塵粒不一定來自流星體,說法不一。其中主要的有4種假說,(1)來自彗星的塵埃;(2)來自小行星碰撞的碎屑;(3)來自太陽星雲的殘留物;(4)來自太陽係現時通過的恒星際雲的塵埃。
這4種假說,有個共同點,就是在黃道麵附近應有反射或散射太陽光的物質。這當然要有個數量問題。在1955年提出,如果每秒向黃道麵附近供應10噸的物質,才能維持出黃道光的條件。從第(4)種假說看來,太陽在銀河係中是運動的,即運動於恒星際空間。而恒星雲的密度極小,所能提供物質的數量遠遠達不到要求;第(3)種假說也遇到同樣的困難。因而傾向於(1)和(2)假說。又發現第(2)種假說也有問題。如果黃道麵附近的物質是小行星碰撞的碎屑,那末,黃道雲的密度將比測得的密度高得多。最近,認為第(1)種假說似乎合理些,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因為1976年的觀測結果表明,黃道光中主要是由黃道雲中的直徑幾十微米左右的質點組成的,估計整個雲的壽命為10萬年,總質量為2000噸。這樣,雲中應不斷地補充物質。按惠普爾彗星模型的理論。這些物質應由短周期彗星供給。而彗星的Ⅱ型彗尾,也就是塵埃彗尾的塵埃“產量”沒有那麼高,供不應求。這就不得不從其他有關因素去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