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30年代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就注意到,為了說明恒星來回穿越銀道麵的運動,銀河係圓盤中必須有占銀河係總質量的一半的暗物質存在。20世紀70年代,一些天文學家的研究證明星係的質量主要並不集中在星係的核心,而是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星係中。這就暗示人們,在星係暈中一定存在著大量看不見的暗物質。這些暗物質是些什麼呢?
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中有少量是所謂的重子物質,如極暗的褐矮星,質量為木星30-80倍的大行星,恒星殘骸,小黑洞,星係際物質等。它們與可見物質一樣,雖也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組成的物質,但很難用一般光學望遠鏡觀測到它們。相對而言,絕大部分暗物質是非重子物質,它們都是些具有特異性能的、質量很小的基本粒子,如中微子、軸子及探討中的引力微子、希格斯微子、光微子等。
怎樣才能探測到這些暗物質呢?科學家作了許多努力。對於重子暗物質,他們重點探測存在於星係暈中的暗天體,它們被叫做大質量致密暈天體。1993年,由美澳等國天文學家組成的三個天文研究小組開始了尋找致密暈天體的研究工作。到1996年,他們報告說,已找到7個這樣的天體。它們的質量從1/10太陽質量到1個太陽質量不等。有的天文學家認為這些天體可能是白矮星、紅矮星、褐矮星、木星大小的天體、中子星以及小黑洞,也有人認為銀河係中50%的暗物質可能是核燃料耗盡的死星。
關於非重子物質,現在尚未觀測到這些幽靈般的粒子存在的證據。
近年來對中微子質量的測量取得了一些新結果。1994年美國物理學家懷特領導的物理學小組測量出中微子質量在05~5電子伏(1電子伏等於17827×10-30千克)之間。在每一立方米的空間中約有360億個中微子。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宇宙中全部中微子的總質量要比所有已知星係質量的總和還要大。
到目前為止,宇宙中暗物質的問題仍是未解之謎。月麵閃光之謎
自從1587年以來,關於月麵閃光的記錄,真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了。以前,人們就把這種現象說成是不可解釋的現象,直到現在,這種現象仍然是個謎。
在記載中,人們經常談到月麵上的“閃光”或“閃電”、“影子”,這些“閃光”忽而亮忽而暗,有時由暗變亮,有時由亮變暗,有時又變得非常明亮;有的閃光持續幾分鍾,有的則持續幾個小時;有時在月球的表麵,有時則離開月球表麵。閃光的顏色有時是紅色的,有時是深黃色的;形狀有直線形的,也有發光點形狀的,有的還像星星一樣在放射光芒。這些閃光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有時由西向東移動,有時則橫過月麵,有時還離開月麵。
有人認為這是太陽光照在月亮表麵積雪上的反光,可月球上早已被證明不可能有雪存在。還有人認為那是月球山峰頂上金屬物質反射的太陽光,可對於這種奇異而又頻繁的閃光,有許多解釋不了的地方。
還有人認為是火山爆發的結果。這是在人類未登上月球之前,科學家們做出的解釋。可當“阿波羅”把人送上月球之後,這一說法自然而然地被推翻了。1973年,“阿波羅”17號的《預備報告》寫道:“至少在30億年前,月球上就終止了火山活動,月球實際處於一種‘死亡’狀態。”再說,火山爆發這種說法也解釋不了閃光在月麵上的移動。
對月球上的閃光現象,也有人解釋為“處在陽光下的螢光物質”、“從月球內部噴出的氣體”、“來自陽光的螢光物質和含有離子的放射線”。如果月球上的閃光來自它的內部,那麼,離開月麵處的閃光又如何解釋呢?看來,這種說法也缺乏概括性。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傾向認為月麵閃光是“在智慧生物操縱下”產生的。有人說:“發光物是由月球上的生物控製的,他們忽而接通電源開關,忽而關掉電源開關,所以看去發光物忽明忽暗。”著名光學專家奧斯卡·卡塔爾認為月球是UFO的基地,月球上的閃光就是他們所為。世界一流的天體物理學家莫裏斯·傑薩普也認為:“這些發光物除了UFO之外,不可能是其他東西。”並指出UFO在月麵上的核心基地就是柏拉圖環形山。還有人提供證據說,在幾個世紀以前,智慧生物就已經來到月球上了。
這一說法仍給我們留下許多疑問,月球上的智慧生物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到月球上來幹什麼?當人登上月球以後,他們又到哪裏去了?太陽威力無比稱王稱霸
太陽是太陽係的中心。它光芒四射,威力無比,給地球帶來了溫暖和生命。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太陽看作光明和力量的象征,對它無限景仰,無比崇拜。由此也產生了許多關於太陽的神話,最著名的要數後羿射日的故事。相傳上古時候,東海外一個叫湯穀的地方有一棵極大的扶桑樹,上麵棲息著十個太陽,它們之中每天都有一個出去將溫暖的陽光灑向人間。有一次,十個太陽突發奇想,要一起出來玩耍一回。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上,致使大地幹裂,草本枯焦,人們難以生活。堯帝命善於射箭的後羿射掉九個太陽。太陽落地時卻變成了中箭的烏鴉。天空隻留下一個太陽,人間的生活又恢複了正常。這個美麗的故事反應了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
真正的太陽絕不可能有十個,更不可能被人用箭射下來。太陽實在太大了。它的直徑有1392萬千米,是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1401億億億立方千米,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約為1,989億億億噸,是地球的33萬倍。因此它的巨大能量是人們難以想象的。它1秒鍾釋放的能量就有38×1033爾格。這樣的能量隻需40秒鍾就可以使覆蓋整個地球表麵100千米厚的冰層全部融化。這麼大的能量幾十億年來源源不斷輸向四麵八方,地球得到的僅僅是其中22億分之一。太陽發光能力至今不見有任何減弱,它的能量從何而來?和其他恒星一樣,太陽的能量來自氫原子核聚變為氦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可以說太陽是一顆持續不斷爆炸著的巨大氫彈。那麼太陽的組成成份也就大致清楚了,它主要是由氫和氦組成的,其中氫占784%,氦占198%。但是通過光譜分析,發現太陽上還有許多其他元素,例如碳、氮、氧和各種金屬,這些元素地球上都有。
太陽與地球所含的元素雖然差不多,但物理狀態卻大不一樣。太陽的溫度非常高,表麵約為6,000多攝氏度,內部高達1,500萬攝氏度,這使它永遠放射著耀眼的光芒。人們多想仔細看看它的麵貌啊,可耀眼的光芒妨礙了人們的觀察,直到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才基本看清了太陽的真麵目。原來太陽分為內部的核和大氣兩部分。它的內部情況我們還不太了解,但已經知道大氣分為三層。平常看到的一輪紅日是太陽的表麵層,叫光球。光球之外有一層暗紅色的大氣,稱為色球,色球上噴發著長長的火舌。最外麵一層叫日冕,形狀很不規則。太陽的能量來自內部,層層傳遞到表麵,以輻射的形式發射到宇宙空間。色球上噴發的巨大火焰叫日珥。大日珥高達225,000千米,19個地球排成一隊才有這麼高。最外一層的日冕是太陽的外圍大氣,平時很難看到,亮度相當於月亮,但溫度卻能達到100~200萬攝氏度。日冕物質全部電離,由於物質密度稀薄,快速運動的帶電粒子就會有一部分掙脫太陽的引力,像脫韁野馬般奔向四麵八方,這就形成了太陽風。
太陽風裏的物質究竟是什麼?用人造衛星捕獲太陽風質點,發現它的主要成份是質子,也就是氫原子核,占913%;其次是氦核,占86%;還有少量其他元素的離子和一些自由電子。太陽風跑得非常快,到達地球的太陽風速度還有450千米/秒,比步槍的子彈還快500倍。粒子運動激烈,溫度就高,所以質子溫度約4萬攝氏度,電子溫度約10萬攝氏度。這麼“熱”的風吹來,會不會把地球烤焦呢?不會。因為太陽風密度很低,大約每立方厘米隻有8個粒子,因此總體能量對地球影響不大。
太陽在人們心中一直是神聖的。可是後來通過望遠鏡觀察,人們發現太陽上也有成群的暗黑斑點,這就是太陽黑子。古時候的人們在昏暗的天氣裏也看到了太陽黑子,但弄不清是什麼東西,就憑想象編造出故事,說太陽上有三隻腳的烏鴉。這個想象今天看來多麼可笑,可是很長時間裏人們都用“金烏”來稱呼太陽。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形容太陽的詩歌這樣寫道:“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現在人們已經知道“黑子”是太陽光球層上溫度比周圍低1,000~2,000℃的暗斑,有很強的磁性,磁場強度可達到3,000~4,000高斯,而地球磁場強度還不到1高斯。黑子經常成對出現,一個是磁北極,另一個是磁南極。有時大黑子周圍還有許多小黑子。太陽黑子有時多,有時少,從多到少有一定的周期性,平均周期為11年。盡管人們對太陽上的黑子不再感到奇怪了,但對黑子的成因、活動周期等問題還缺乏本質的認識。
除了黑子以外,太陽還有各種活動表現,諸如光斑、譜斑、耀斑、射電等現象,這些現象統稱為“太陽活動”。太陽活動對地球有很大影響,例如耀斑出現時會引起地球短波無線電通信的減弱甚至中斷。當大黑子群從日麵中心區轉過時,地球上往往會發生“磁暴”,使地球上的磁針左右搖擺、動蕩不定,指南針失去指向作用。有趣的是,地球南北極美麗的極光也常常和磁暴同時發生。太陽活動還對地球氣候有重大影響,使氣壓升高或降低,使雨量增加或減少。氣象工作者對太陽活動非常關心,因為這與天氣預報有很大關係。
總之,太陽與地球上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從根本上說,地球上的能源絕大部分來自太陽。我們吃的糧食、蔬菜、水果靠陽光照耀而生長;我們燒的煤炭、天然氣、石油是億萬年前在陽光照耀下生長的生物因地殼變遷埋入地下而形成的;食草動物以食用植物為生;食肉動物又多以食用食草類動物為生。可見,包括人類在內的動、植物的能源歸根結底取自太陽。現在許多科學家都在努力研究如何更直接地利用太陽能,因為太陽能隨處可取,用之不竭,物美價廉,且不汙染環境。現在各種太陽能設備種類繁多,有太陽能炊具、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冷凍機、太陽能水泵、太陽能醫療設備、太陽能空調裝置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太陽能電池。它在人造衛星等空間飛行器上廣泛使用,這樣人類在太空探測中就有了能源保證。太陽帶給人類溫暖和希望,人類永遠景仰和歌頌太陽。###章節6
太陽上的黑子並不黑
在明亮的太陽圓麵上,常常出現一些暗黑的斑點,叫做黑子。黑子的中心部分,看起來最黑,叫作本影。本影周圍亮一些,但也沒有光球亮。
黑子是怎樣產生的呢?科學家們一般認為:它們是一種巨大的旋渦形狀的氣流,是由於太陽上的大氣活動而形成的。就象地球上大氣的運動會形成台風一樣,黑子也可以說是太陽上的“風暴區”。但是這種風暴比地球上的台風要猛烈得多。十二級台風的風速不超過每秒鍾五十米,而黑子中氣流運動的速度達到每秒鍾一、二千米。所以,黑子是太陽上物質激烈運動的一種現象。
太陽上並不是每年都出現同樣多的黑子,而是有的年份多些,有的年份少些。如果我們從某一個黑子最多的年份開始觀察,就會發現在以後幾年中黑子數目會逐漸減少,減到一個最少的數目後又重新增多,增到最多後又減少。黑子數目的這樣一種變化規律,就象春夏秋冬四季一樣循環替換,我們把它叫做周期性。黑子數目變化的周期,就是太陽活動程度強弱變化的周期。黑子大量出現,就表示太陽上的物質活動達到了高潮。黑子數目變化的周期是十一年左右。就是說,如果從某一個黑子最多的年份算起,一直算到下一個最多的年份,前後一共是十一年的樣子。天文學上規定,從一七五五年開始的十一年為第一號周期。這樣依次排下來,現在正處在第二十號周期。
黑子其實並不黑,它們的溫度大約4200°左右,比飛濺的鋼花和電燈泡裏鎢絲的溫度高得多。但是,太陽表麵的溫度更高,大約有6000°。所以,黑子在周圍明亮的背景反襯下就顯得是黑的了。
黑子的形狀很不規則,大小也很不一樣。小黑子的直徑大約是一千公裏,大的可以達到二十萬公裏,比地球的直徑還大十幾倍。
觀察黑子並不困難,不一定要用望遠鏡,肉眼就能看到。我們的祖先用來觀察太陽黑子的方法很多:有的是通過一塊墨色水晶來看太陽;有的是用一塊半透明的玉;還有一種方法,叫做“盆油觀日”,就是在一隻盆裏裝上油,讓太陽光射到盆裏,從油中的太陽影子上可以看見黑子。當然,不用任何別的東西,隻用眼睛直接看黑子,不能在中午陽光強烈的時候看。可以在有薄霧的時候,或者有風沙而天色昏暗的時候去看。早晨太陽剛升起時,黃昏日落西山時,都是肉眼觀察黑子的好時機。我國的一部古書《漢書·五行誌》裏有一段話說,公元前二十八年三月的一天早晨,太陽出來時,它的中央有一個黑斑,看上去象枚銅錢那麼大。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對太陽黑子的記載,比朝鮮、日本的記載早六百多年,比歐洲的早八百多年。
你也想親眼看看太陽黑子嗎?那你就按前麵說的方法試試吧。不過,肉眼看黑子最好是在它們數量最多的年份。一九七九年下半年到一九八O年上半年,就是剛過去的一個這樣的年份。下一個這樣的年份就得是十一年後了。由司馬懿看巨星隕落說星人相通
在“三國”故事中,有一回說的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分率蜀軍、魏軍交戰於五丈原附近,兩軍對壘,相持不下。一次司馬懿夜觀天象,突然發現有巨星隕落,於是他推斷諸葛亮已經病故了,不禁暗自心喜。這當然隻是“演義”了的故事,但它說明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總是把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人聯係在一起。因此,有“地上一個人,天上一顆星”的說法。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如果說星星和人類有什麼聯係,那就是星星也有類似人類“生老病死”的演化過程。
恒星是在暗星雲中誕生的。這些星雲是由寒冷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由於其中物質密度不均勻,在有的區域有密度相對高的“團塊”。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團塊不斷吸引它周圍的物質變成它自身的一部分,因而質量越來越大,引力也越來越大,同時它也更快地旋轉起來。經過漫長的年代之後,“引力吸積”效應使暗星雲收縮,演化成了“球狀體”。這種球狀體比原始星雲小得多,但據推算,最小的球狀體直徑也會超過1萬億千米,這比整個太陽係的直徑要大得多!
球狀體是很不穩定的,因為其中的物質由於引力作用繼續向內壓縮,體積繼續變小而密度迅速變大,在它的中心處,由於壓力的增大,溫度也急劇升高。溫度的升高使核心產生了向外的壓力。當收縮力和向外的壓力相平衡時,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時球狀體就變成了一顆“原恒星”。原恒星相當於恒星的“未成年”時代。
原恒星仍處在緩慢的收縮過程中。經過漫長的年代後,核心部分的氫元素開始處在極高的密度和溫度之下,氫原子相互碰撞並聚合在一起,於是熱核聚變反應發生了,這就是“核點火”過程。氫開始聚變成氦,核聚變過程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原恒星這時“成長”為一顆真正的恒星。恒星開始了它“青春似火”的年華。
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處在這一“年齡段”的恒星。它的內部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熱核反應,所釋放出的能量是我們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光和熱的最主要來源。我們看到的夜空中的燦爛群星大部分也是這種“中青年”恒星。恒星的這一階段要維持大約100億年。
在太陽上每秒大約有6億噸氫聚變成氦從而被消耗掉,而在任何一顆恒星上氫的含量都不是無窮無盡的,氫“資源”是有限的。在氫燃燒殆盡後,恒星就會進入它生命的下一階段,即“老年”慢慢來臨了。這時由於熱核反應的減弱,向外輻射能量的減少,導致了向外壓力的減小,恒星開始收縮。天文學家稱這種收縮為“坍塌”。坍塌的結果又產生大量的熱能,因此恒星的外層部分又開始向外膨脹,按照熱力學定律,膨脹會導致溫度的降低。因為溫度的降低,恒星的顏色由藍變紅,體積又增大了很多,這時的恒星就變成了“紅巨星”。紅巨星的“身體”非常龐大。據推算,當約50億年後太陽蛻變成一顆紅巨星時,它的外層部分將延伸到現在的火星軌道附近,到那時地球將被太陽“吞噬”而不複存在。地球的這種“滅頂之災”當然隻可能發生在極其遙遠的未來,現代的人類和他們的子孫們盡可以泰然處之,不必去“杞人憂天”。
在紅巨星的核心部分,溫度和壓力甚至有時比演化的前一段更高,這就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核反應。但這時的燃料不是氫而是氦了,氦會聚變成碳。再下一階段,隨著溫度和壓力的再升高,碳會聚變成氧,而氧再燃燒會聚變成矽和硫等。在有些紅巨星上還會發生矽和硫聚變成鐵和鎳的核燃燒。到了這個時候,紅巨星時代就行將結束了。小行星的形成學說
小行星的誕生和演化問題與整個太陽係演化的問題緊密相關。任何關於太陽係形成的理論,都必須同時能夠說明小行星環帶的形成。但是,由於自地球上有人類以來的年代同太陽係產生以來的久遠時間相比實在是太短了,所以要完全弄清太陽係的由來並不怎麼容易。我們一方麵要仔細觀測,從看到的宇宙的現實情況加以分析;另一方麵,我們當然也要發揮理解力和想象力的作用。為了推進研究工作,人們在觀測資料還不十分充分的情況下往往會先提出一些看法,企圖對已有資料加以說明,在科學上這就叫假說。這些假說是否正確,或者其中哪一種假說比較接近實際情況,則有待於以後由更大量的觀測實踐加以說明。
關於小行星形成的最早的理論,是在1807年提出來的。這就是發現第2號和第4號小行星的德國醫生奧伯斯所提出的假說。他在發現第4號灶神星以後給天文學者彼德的一封信中說,他估計天上這種小星的數量肯定很多,這些小行星大概是由於大行星破碎而產生的。
從奧伯斯創立這第一個假說以來,迄今已有190多年,這期間提出過的假說多得不勝枚舉。其間不少人仍是支持奧伯斯的看法,也認為小行星是由於較大的星解體分裂而產生出來的。另外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假說,認為小行星就是在太陽係形成初期由於某種原因未能團聚發展成為大行星的那些原始材料,它們仍以分散的狀態遺留至今。
以上兩種假說是關於小行星來源的比較流行的理論。此外還有人認為,太陽係在運動中從太空俘獲來的物質才是構成小行星的原材料;也有人設想,木星原來可能也具有似土星的光環,由於某種災變的原因,木星光環斷裂,就像斷線的項鏈拋撒出珍珠那樣形成了小行星帶。不過,這些新奇的想法沒有獲得多少支持者。
小行星是由一些較大行星破碎而產生,或者由太陽和原始物質集聚而形成的這兩種說法,驟然看去,似乎相互衝突的。但是,從一些觀察結果看,它們能夠互相補充,統一起來。
小行星帶將來會演變成什麼樣子呢?要作出準確的預言是很不容易的。但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即它們之間的互相碰撞會導致產生出更多的碎屑和粉末。這種太陽係塵埃的存在,有所謂黃道光的現象可以證明。
黃道光是密集在太陽附近的一片塵埃。黎明前太陽尚未升到地平線上時,東方天空黃道有略似銀環的光輝,這就是所謂黃道光。黃昏太陽落到地平線下不久時,在靠近太陽這段黃道上同樣可以看到黃道光,不過,清晨和黃昏時候,黃道和地平線所成角度一年四季隨時間變換,逢到這角度最大時,才是觀察黃道光最有利的時機。火星運河之謎
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河道。如果承認火星上有運河,就等於承認火星上有智慧生命存在,這無疑是一個刺激人們興趣的問題。
最早指出火星上有運河的,是意大利天文學家斯基阿帕雷利。他在1877年,利用火星近日點與地球會合的機會,用口徑24厘米的望遠鏡觀察火星,發現在火星的圓麵上有些模糊不清的直線條,這些暗線把一個個暗斑連接起來。他經過繼續觀察又發現,有的暗線寬達120公裏,長4800公裏,縱橫交錯,形成覆蓋火星大陸的網絡。並發現有兩條暗線相互平行,還有季節變化。他還將自己的發現繪製成圖表,公之於世。開始,斯基阿帕雷利猜測這些暗線隻是連接海灣的水道,並未說明這是人工開鑿的運河。但到了19世紀80年代,他的發現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人把這些暗線說成是智慧生物開鑿的運河,這個人就是美國的洛韋爾。
洛韋爾被斯基阿帕雷利的發現迷住了。為了觀察火星,他自己出錢在亞利桑那州建了一個天文台。經過多年的觀測,不但證實了斯基阿帕雷利的發現,還新發現了幾百條新的河道,說火星表麵像“蜘蛛網”一樣。他還把自己的觀測寫成三本書:《火星》、《火星及其運河》、《火星——生命的住所》。他認為,因為火星表麵空氣非常稀薄而導致缺水,由冰雪組成的火星極冠到夏季開始融化,成為水源,火星上的水道,目的就是將極冠上的水引向幹旱的熱帶地區,用以灌溉那裏的田地。從這些水道看,都是到大陸的中央彙合在一起,顯然是有目的地幹的。其暗斑則是綠洲。
洛韋爾的理論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很快風靡世界。
但是,洛韋爾的理論並不是一邊倒的,也在不斷地受到挑戰。比如美國的巴納德就認為,火星上的暗線根本就不是直的,很不規則,並且是斷開的,希臘的安東尼阿迪通過自己的觀測,支持了巴納德的觀點,認為把火星上的暗線條說成是運河,純粹是眼睛的錯覺,“屬於想像力過於豐富的人。”
由於上述觀點的出現,關於火星人的神話逐漸消沉下來,美國的“水手”9號探測器進一步證明了火星運河的存在是虛假的。不過,“水手”9號卻有了意外的發現,那就是火星上有許多類似河床的地質構造,其位置與洛韋爾描繪的大相徑庭。
有人把火星上的河床分成三類:經流河床、流出河床與侵蝕河床,與地球上的河床極為相似。他們分析,大約在很久很久以前,火星上曾經有過溫暖的氣候,它的上空有大氣層,有降水量,保證了河流的存在。後來,“海盜”1號(1976)不但證實了火星上運河的存在,還證實了人工建築的存在。土衛八探秘
早在1671年,土星的第八顆衛星就已經被人們發現,當時人們就注意到了它有懸殊的亮度變化,它在土星西邊要比在東邊亮兩個星等。當“旅行者”1號和2號飛近這顆衛星時,發現有一條暗帶蜿蜒穿過前半球,分別在經度和緯度方向延伸220°和110°。黑暗的區域在運動的向點,最亮的區域在衛星的兩極。土衛八的奇怪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
通過觀測表明,土衛八較亮的部分覆蓋著大麵積的冰層,較暗的一麵則是由類似隕石中的碳化物所覆蓋。加拿大科學家克勞蒂斯認為暗的部分像是地球上的焦油沙粒,是一種泥土、石英顆粒、碳氫化合物和微量無機物的混合物。
有人曾認為土衛八暗的一麵可能是由火山活動造成的。揚斯頓大學的泰貝克和揚經過研究,否定了這種說法。他們認為,如果是火山爆發衝出的物質填滿盆地,而使土衛八這一部分變暗,那麼,這一麵應該在麵向土星的一麵,而不是在前麵。
早在15年前,有人就曾假設土衛八暗的一麵是它吸收土衛九拋出的物質而形成的。對此,泰貝克和揚提出了三點懷疑:從顏色上看,土衛九是灰黑色,土衛八的暗物質微紅,說明土衛八吸收土衛九物質的可能性不大。從距離上看,土衛九繞土星軌道比土衛八遠3倍,說明二者接觸的可能性不大。從運行軌道看,土衛九是顆逆行衛星,與土衛八繞土星運行的軌道正好相反。這都說明,土衛八暗的一麵的形成,與土衛九關係不大。
泰貝克和揚對土衛八明暗的不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約在過去1億年的某個時刻,一顆彗星撞擊了土衛八的前麵,導致易發揮的水消散了,但在以後的100萬年裏,較暗的物質又重新聚集在前半球上。一次正好擊中垂直點的碰撞——既不能使衛星粉碎,又沒破壞土星的潮閘——造成衛星極軸回擺,周期5年,這可能有助於在經度方向的寬帶上展開下落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