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繩套索之結製,為一極深之技術,其間幾經變革,初以多股之棉紗搓合而成,後人以其韌度不足,改以獸畜之筋皮切條連接,但其接合與軟度仍難能理想。
於是又改以野麻與細絲合揉,擰為如食指粗細之韌繩,其長度則視其用途乃用者之氣力而定,通常長約二丈四尺,繩之兩端,鑲以大如鴿蛋之鐵珠,其珠之套結,栓結、閉扣,有導引繩索之效用,同時亦可用之擲擊,或以左手抓著一端,右手將另一端舞動,對準敵人身體,使繩從手心中鬆滑而出,直射敵之要害,利用拇指與食指控製射出繩索之長度,於擊中目標後立刻收回,並防止被敵方用器械纏住,或以利刃砍斷。此種繩索,古時常用為騎戰、車戰將尉之鞍馬附帶物,其為騎戰者,大多以之為暗器,於兵刃交戰之時,不能取勝,則詐敗而逃,乘敵迫近之時,反身將繩飛出,即可發揮擊傷敵人要害,或者將敵人套住,拖之落馬,而後回馬將之擒殺。其用於戰車者,多遠在春秋戰國之時。
緣當春秋之世,七雄爭霸,戰無寧日,兩軍對壘,以戰車為主兵,車多與刃利者,必獲勝算。因時尚車戰,將士全身皆披重甲,手持長兵,立於車上,以馬拽車疾馳,揮戈而戰。如此刀槍箭矢,全不能傷。藉橫衝直撞以打殺敵人,或則撞翻其戰車,以達勝利之目的。國小車寡之國,自忖相形見拙,為謀對策,乃有“套索“之問世。每逢車戰時,攜帶套索,專俟敵戰車衝馳而過,相機尋隙,乘敵車接近瞬間,對準目標,迅即拋出套索,纏向敵人,隻要命中,則必將敵扯下車來。其餘步騎兵將,則待戰車衝到,迅即閃避,俟其衝過,亦迅速拋出繩索套之,有如美國西部牛仔片,追捕馬牛之法。古之神怪小說,常有所謂“綁仙繩“,想亦根據此法而虛構。
綿繩套索即為暗器之一種,用活結扣諸腰際,臨急用之,可轉敗為勝。用法如敵為步戰,則出索用掃地龍勢取敵腿部,索軟如綿著物易盤繞,且決不止一匝,待其既著,即可用力拽倒之。敵為馬戰,則宜取其腰部。拖之下馬。若欲製敵之死命,則盤繞其頸項,負之狂奔。總之,綿繩套索之取人,全在乎使人傾跌,手眼宜加二敏疾,稍一遲鈍,索為敵所執,則危險矣。故綿套索兩端有小鉤也。綿索之得力處,全在於兩端之倒鉤,一著人身,數鉤齊入,又能搶奪其索,如巨魚之遇滾鉤,無可擺脫。
雞爪索,則得力在雞爪,一著人體,爪既深入,再-撕拽,愈陷愈深,即敵能搶住綿索,受創必巨,亦不易掙紮也。故套索-物,表麵雖無特異,而正有驚人之功用。
綿繩套索為用,顯然與其他兵刃不同。其主要製敵之法,為射、拉、扯、套、摔、卷等。欲練柔韌之套索,隨心應手,自非易事。除必須具渾厚之臂力與巧勁外,尚應有名師指點,自己勤練,並從實戰演習中,琢磨領悟,體會技巧,如能發揮其高度效能。
後世之武壇賢傑,又從實際使用之經驗中,加以改進,或則別出心裁,演繹為類同之其他繩索武器。
就改進方麵而言,綿繩套索之兩端鐵珠,因其殺傷力不強,故後人有將之改為三爪之鐵鉤者,此項鐵鉤於拋出之後,如能鉤住敵身,即難滑脫,敵如背道而馳,則鉤亦越抓越緊,甚至鑽進甲胃,深入皮肉者。再如此項鐵鉤如能鉤住敵人車輛坐騎,即未予以傷害,亦可遲滯其行動,撩亂其方向,從而破壞其指揮陣容,以造成我有利之態勢。三為此項鐵鉤,於攻城攀高或翻山越嶺之時,得拋擲於城垛或峭壁岩石樹枝之上,一經抓牢,即可沿繩而上,而協助達成攻擊之目的。摸金校尉們使用的套索就是在這一基礎上加以改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