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機器人”的研究原理
要想達到這一步,工作難度也是不小的。首先,要在老鼠的腦子裏植入幾根微小電極,它們能把將計算機產生的、具有一定規律的電子信號施加到老鼠大腦裏,使之成為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經係統,然後,在這些電子信號的控製之下,神經係統才能控製老鼠的運動。
對這方麵研究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人能夠通過電子信號控製動物的活動。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們相信隨著這類研究的成熟,“人工電子信號”將會逼真到與生物腦內和體內的實際電信號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地步,這就是說,未來的人工信號將會和生物腦自動發出的信號一樣自然。接下來的世界恐怕我們會不敢相信的:以後動物們或許真的會和人類一樣思考、工作,甚至是開汽車、開飛機都可以。
不過到那個時候,這種係統就會更加標準化、通用化和係統化,還可以根據各種需要,選擇是用於人類或是各種動物。這一研究對神經科學、醫藥科學,殘疾人康複都有著巨大的理論和實用價值;同樣在軍事國防領域也具有重要意義 ;天空中的鳥和昆蟲、水中的魚類等這些潛在的“智能動物”,具備普通意義上的機器人不可替代的優勢,用智能動物實施偵察、破壞和殺傷,具有絕佳的隱蔽性。
也許有一天,利用這項技術人類還能製造出完全服從自己的動物機器人,它們不僅能夠完成簡單的指令,還能出色地執行人類交給的任何複雜任務。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在這項研究中小白鼠是功不可沒的,因為它為人們的實驗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昆蟲未來的命運
每當人們提及“瀕危物種”這一說法時,便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外形奇特、為數不多的動物,譬如:老虎、熊貓,猩猩、鯨、禿鷲等。近日,《美國國家地理》發表文章指出,依據最新研究顯示,全球絕大多數瀕於滅絕的物種卻是“微不足道”的昆蟲。
你知道嗎?在過去600年中,全球已滅絕了4.4萬多種昆蟲!更令人吃驚的是,大量昆蟲滅亡這一趨勢將逐年惡化,預計在未來50年裏,可能還會有數十萬種昆蟲走向滅絕之路。“無論是回顧曆史上滅絕的動物,還是預測未來瀕危滅絕的動物,其中它們大多數都是昆蟲物種。”
那麼人類為什麼對小小個頭的昆蟲突然給予了這麼大的關注呢?因為通過大量的研究,人類越來越感受到昆蟲是地球生物圈裏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昆蟲的物種多樣性對於植物授粉、動物屍體分解以及土壤處理都起著關鍵作用,尤其是那些與多種動物生存密切相關的基本昆蟲物種,它們的數量減少和物種滅絕將直接影響自然生態係統和人類生活。
地球——昆蟲大世界
地球80%動物物種是由昆蟲構成,現鑒別出的就有90多萬種昆蟲。但是生物學家認為地球還有大量尚未被鑒定的昆蟲種類。依據昆蟲的多樣性和變更性,研究人員指出,地球上可能存活著200萬種到1億種昆蟲。
那麼如何評估近幾十年內會有多少昆蟲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呢?我們可以用“對比法”進行分析:首先,查證過去600年中所記錄的滅絕鳥類數目,其中129種鳥類已滅絕,這一數目占現有鳥類物種總數的13%。假定地球上生活著340萬種昆蟲,依照鳥類的滅絕比率,那麼在過去600年中至少有44萬昆蟲物種已滅絕。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類忽視昆蟲的滅絕呢?
由於缺乏對昆蟲的研究和分析,因而造成隻有為數不多的昆蟲種類歸入地球滅絕物種之列;此外,昆蟲體型的微小,增大了研究難度,讓生物學家不易發現它,對於一些昆蟲種類的“消失”,生物學家很難斷定它們是徹底滅絕了,還是由於食物源而另擇生息地;與那些體型較大的動物相比,很難探測到某種昆蟲是否完全滅絕。“象牙喙啄木鳥”在半個世紀前就被列入絕種動物名單之中,然而近期富有爭議的是美國阿肯色州又重現它的蹤跡。由此可見,要充分證實一種鳥類的完全滅絕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更何況是要證實體型微小的昆蟲是否滅絕,其難度就更大了。
大量昆蟲是怎樣走向滅絕之路的呢?與其他一些哺乳動物一樣,許多昆蟲種類的滅絕都是與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有關,如果某一種哺乳動物的數量急劇驟減,勢必會引起人類的關注。但是作為昆蟲,研究顯示,昆蟲與其他大型動物相比,其適宜的生存環境分布在更狹窄的範圍內,這就意味著它們的生存環境很容易遭受徹底破壞。這也是許多昆蟲物種容易滅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