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情感是審美心理最活躍的因素,它是個體發現美,表達美和創造美的基礎。馬克思曾經這樣高度評價情感在人格結構的地位和作用:“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愛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愛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審美活動總是與感情密切相連的,情感是審美活動的生命。如果把審美活動比作一隻鳥,那麼,情感就是供鳥兒翱翔的天空。審美素質越高,情感的“天空”就越遼闊。情感體現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和諧融洽,審美主體在與對象世界的交互作用中,通過美的感染,陶冶性情,摒棄俗念,使審美感越發純潔,豐富和炙烈,從而心靈得到淨化,人格趨於完善。
總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源於良好的審美素質,審美素質欠佳,會造成審美心理結構的殘損,從而導致心理人格的殘缺。因此良好的審美素質是心理人格完善的心理條件。
良好的審美素質對人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健康高尚的情感,正直誠實的美德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等都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那麼,學校教師如何增強審美的素質呢?
(1)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和較高的審美能力,能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多種美感要素的運作中,迅速發現、區分美醜及其程度,通過審美對象領悟社會人生的真諦。在美的世界裏徜徉,能讓人領略新的人生樂趣的畫卷,產生更高的人生追求。
(2)開發思維,培養想象力和創造欲。審美活動能夠激發人在進行思維時所不可缺少的激情和想象精密的思維能力。馬克思早年就是位浪漫主義詩人,恩克思也對音樂,對藝術,對自然美有特殊的愛好。良好的審美素質為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取得的非凡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據說愛因斯坦常常一麵奏小提琴,一麵產生一些“奇妙的想法”,被譽為“藝術的科學家”。錢學森曾有體會說過:“藝術裏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因為受了這些藝術的熏陶,所以我才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更寬一點,活一點。”
(3)完善道德情操。培養愛自己、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感,學會愛自然,愛社會,愛生活。在審美活動中,能使人們了解美好的事物的不可重複性,獨特性,懂得美好事物對生活的意義,從而產生珍惜和愛的情感。
(4)融入團隊尋求美的真諦。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與人為善,顧全大局,敬業樂群的團隊精神也是當代社會道德人格的重要內容,培養較高的審美素質,可以使情感和理智得以協調,能夠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人生,與人為善,細微小事不斤斤計較,便於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通過美感共鳴可以增強群體的凝聚力。
學校教師在平常激烈的競爭中,個體之間容易形成緊張的人際關係,並由此而產生互不合作,各自為政的“一盤散沙”式的局麵。在共同的審美的活動中,人們體會到共同的審美情感,勢必增強相互之間的思想情感交流,增強凝聚力,促使人們為了集體的事業而努力拚搏,有利於敬業愛崗,無私奉獻,集體主義,團隊精神等寶貴品德的形成與強化。
由此可見,增強審美的素質對於道德人格的塑造能夠起到多方麵作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美是心靈的體操,它能使人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而道德人格的最終完善,其根本標誌正是審美人格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