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一片汪洋,多達幾千學科,波瀾壯闊。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學得所有知識。但要取得高深造詣,學校教師就應廣泛涉獵多種知識,學精學透一至兩門專業知識,隻有知識廣博,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成果都凝聚在科學思想中。人類社會所取得的所有曆史進步,所創造的一切人間奇跡,包括天翻地覆的變革,氣壯山河的鬥爭,無不是在科學思想指導下進行的。也正因如此,思想被稱為人的“靈魂”,人因為有思想被稱為“萬物之靈”,偉大的思想家被稱為“偉人”和“巨人”。

思想並不都是科學的,隻有經過實踐驗證,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思想,才是正確的科學的思想,才可能在實踐中獲得成功。錯誤思想、反動思想、愚昧迷信思想,隻能導致行動的失敗,甚至會墮入泥坑。

科學思想,即科學地思維來自現實和有關知識,但是,現實和知識並不就是思想,隻有經過人腦的思維,即經過抽象和概括,才能將現實和知識提升為理性認識,形成科學思想。

這樣,思維方式科學化的形成,亦即科學方法的確立,對於形成科學思想,更好地發揮科學思想的作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科學思想也被理解為科學的思維,唯物的、發展的、辯證的思維,不僅符合形式邏輯規律,而且符合辯證邏輯規律。

科學方法的確立,思維方式科學化的形成,比具體的知識學習更重要。

科學方法一旦形成,就能指導人們更有成效地進行思維,更有成效地掌握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果隻是單純地進行知識和技術灌輸,沒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幫助其歸納整理和指導應用,不可能造就具有開拓創新能力之才。因此,科學方法的確立,思維方式科學化的形成,比具體知識的學習更為重要。

科學方法,包括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諸如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也包括一些具體方法。可以說,有多少學科門類,就有多少具體方法。因為客觀世界是多層次的統一,科學知識是多層次的係統,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科學方法也是一個多層次的體係。不懂得這些方法,就隻能永遠被關在科學的門外。

科學方法建立在對於客觀世界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的基礎上,也就是說,科學方法的前提是科學理論,是對於客觀規律的了解。比如“庖丁解牛”,運刀技巧的嫻熟,完全建立在對於牛體結構肌肉紋理的“了如指掌”上。

掌握了科學方法,還必須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科學的本質是創新,科學精神的本質是創新精神”,弘揚科學創新精神,基本的要求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於麵對新情況新問題,反複研究,反複實踐,不斷前進;學校教師要重視“崗位創新”、“一線創新”,瞄準學校的難點、國際競爭和現代科技的前沿,集中攻關,甘於奉獻,為祖國和人民貢獻一切智慧和力量。隻有這樣,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才算功德圓滿,集體的合力才會推動社會的向前發展。

11.如何增強審美的素質

審美素質是一種多元綜合的整體性素質,包括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情趣,各種美(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評價和創造性能力,人格精神等諸多方麵,是人的一種精神素質,並且是體現整個人格,情操,精神境界中的一種高層次的整體性素質。

審美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智能素質,身心素質和勞動技術素質互相作用,構成了人的素質的整體結構。可見,審美素質本身就是完善人格的組成部分。審美素質對人的心理人格的完善,關鍵在於構建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學校教師如果能夠廣泛參與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欣賞活動,積極嚐試各種美的創造,並且按造美的規律來美化自身,不斷提高自我的審美,創美能力必然會使自己逐漸擁有能夠聆聽音樂美的耳朵,能夠欣賞形式美的眼睛,從而對自身的審美認識結構產生係統、深刻的影響,更好地發展和完善個體的審美認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