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4
56.震動了世界樂壇的男孩
王曉東從小對音樂有天賦,這可能與家庭的薰陶有關。父親王希立是上海芭蕾舞團樂隊首席小提琴手,母親史蒂華是上影樂團的小提琴手。父母常常在家拉小提琴,研究小提琴的指法、技巧。王曉東聽到優美的旋律從父母的指縫裏流出,感到無比的奇妙。
他也試著舉起小提琴,輕輕地拉動弓子。沒想到他竟然拉出簡單的曲子,父母高興極了,就贈送他一把小提琴,教他拉小提琴。王曉東很快就入了門。他對樂曲好像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對小提琴的領悟非常快。
看到王曉東長進這麼快,父母既高興又犯愁了。高興的是王曉東進步得快,愁的是由自己教琴,孩子難免會撒嬌,可能會誤了孩子的前途。父母商量後,決定送王曉東到自己的老師張教授的門下,由張教授教曉東練琴。
王曉東在張教授的指導下,拉完《開塞》、又拉《馬紮斯》、《小頓特》……琴藝日有長進。
1980年,王曉東以高分被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錄取。從師趙基陽老師,在趙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他的琴藝更是突飛猛進,不久,他成為全國小提琴手的佼佼者。
1983年4月,在英吉利海峽岸邊的富克斯頓城舉行第一屆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50名小提琴選手參加。參賽中,王曉東拉的是《G小調協奏曲》和《詼諧曲與塔蘭泰拉舞曲》,優美的樂曲讓評委們驚歎。王曉東似乎忘記了自己的存在,拉動的弓子如流星疾馳,手指在琴弦上似小鹿般敏捷而有節奏地跳躍,王曉東的神思隨著樂典的旋律在大廳裏飄呀飄……
比賽結束了,王曉東憑著高超的技巧,成熟的藝術修養及對樂曲天才的理解,榮膺少年組第一名。
兩年後,王曉東再接再厲,在第二屆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上,又以少年組的年齡榮獲青年組第一名。
王曉東成功了,那一年他隻有16歲,他成功的演奏震動了世界樂壇。
57.九歲的小詩人
劉倩倩,1971年出生於湖北省鄂城縣。父親酷愛文學,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劉倩倩從小就喜歡讀書。爸爸書架上的藏書有限,劉倩倩翻來覆去地讀,有些書都被他翻卷了角。
劉倩倩富有幻想,見到身邊的樹木、花草,甚至石塊,他都試著寫首小詩。有些詩還寫得特別好。
1980年3月,劉倩倩才9歲。有一天,他偶然在《中國少年報》上看到一則征稿啟事,大意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世界兒童詩歌比賽,寫作的主題是兒童幫助兒童,建立一個新世界。歡迎全國的小朋友踴躍參賽。
看了征稿啟事,劉倩倩激動了很久,他決定參加比賽。可寫什麼去參賽呢?他試著寫了幾篇詩,都不太滿意。兒童幫助兒童,哪些兒童最需要幫助呢?這天,他想起最愛讀的《安徒生童話選》,其中有一篇《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位賣火柴的小姑娘多麼需要人幫助啊!想到這裏,劉倩倩忽然來了“靈感”,文思如泉湧,他趕忙回到自己的房間,寫出《你別問,這是為什麼?》:
媽媽給我兩塊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一個。
你別問,這是為什麼!
爸爸給我穿上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別問,這是為什麼!
哥哥給我一盒歌片,
我選出最美麗的一頁。
你別問,這是為什麼!
……
我要把蛋糕送給她吃,
把棉衣給她去擋風雪,
在一塊兒唱那最美麗的歌。
你知道她是誰嗎?
請去問問安徒生爺爺——
她就是賣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小詩人劉倩倩把寫的詩寄去了,寄去的是個希望。1980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世界兒童詩歌比賽評選結果:湖北省鄂城縣(現為鄂州市)東方紅小學三年級學生劉倩倩寫的《你別問,這是為什麼?》一詩,被國際評審委員會評為20首最佳作品之一,榮獲聯合國頒發的菲利亞獎章。
58.電腦娃娃
李勁的童年是在上海天平路幼兒園度過的。幼兒園的老師們都覺得小李勁的智慧超常。有一次,老師故意給小朋友出了一道難題:25乘以24等於多少?班上的小朋友還沒有反應過來,李勁就舉手站起來回答:“等於600。”
老師大吃一驚,問:“你是怎麼算出來的?”
“25乘以4等於100,24中有6個4,所以25乘以24等於600。”
老師聽了,覺得小李勁的算法非常有道理。就又出了一些題目,李勁更是花樣百出,算得又快又準。
上小學時,李勁在班裏一直是尖子生。他的思維往往和別的同學不一樣。有次班裏搞“小博士競賽”,有個問題問得挺絕,其他的同學都回答得不好。問題是這樣的:“地球停在半空中,為什麼不掉下來?”最後,隻有李勁回答得好:“宇宙是無邊無垠的,沒有上下之分。”他的積分最高,摘取了“小博士”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