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3
50.垃圾堆裏的二胡
1954年,在一次新年聯歡會上,一個年僅8歲,紮著羊角辮的小姑娘,爬上椅子,架起二郎腿,拉起二胡,歡快的二胡聲立即充滿大廳,小姑娘高超的演奏技藝,贏得了一片掌聲。這位小姑娘就是後來成為全國著名二胡演奏家的閔惠芬。
閔惠芬1946年生於江西宜興。小時候隨母親在鄉下,8歲上學才到父親身邊。父親在丹陽師範學院任教。
有一天,小惠芬在垃圾堆裏撿到一把破舊的胡琴拿回家去。父親沒有責怪她,為她擦拭幹淨,鼓勵她好好學習。
從此,小惠芬迷上了二胡。炎熱的夏天,別人乘涼、遊泳,她卻把自己關在房裏練琴,板凳坐濕了,換條板凳,仍然練琴不止,她完全忘記了炎熱。
11歲那年,她到南京讀書,擔任鼓樓區“少年之家”樂團的指揮,充分地顯示出她出色的藝術才華。17歲,還是一個中學生時,就獲得全國二胡比賽一等獎。後來又考進上海音樂學院,終於成為演技超人的傑出的二胡演奏家。
要知道,她的練琴,竟是從垃圾堆裏拾到一把破二胡開始的。
51.文學新苗
1980年秋天,《芒種》雜誌發表了一篇小說《我與小黑》,引起人們的注意,受到行家的稱讚,而這篇小說的作者龐天舒,是個年僅15歲的初中生。
龐天舒出生在一個文藝工作者家庭。父母在她幼年時就給她講故事。許多童話、寓言在她腦子裏形成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龐天舒7歲上了小學,自己識字,能讀書了,她就成了一個小小的“啃書蟲兒”,許多動人的故事被她記憶在大腦的深處,多彩優美的辭句溶進她的血液。14歲時,她已讀完200多部文學名著。
龐天舒書讀得多了,再加上她生來具有的文學天賦,使她寫的作文深刻而生動。有一天,老師出了一個題目,讓同學們描寫一個老師的形象,讓大家一讀就知道寫的是誰。
許多同學都被難住了,也有的同學雖然寫出來了,但都是“濃眉毛,大眼睛”之類的描寫,讓人分不出寫的是張老師還是劉老師。
龐天舒轉動著靈活的眼睛,選擇著要給哪個老師畫像,作文寫完了,龐天舒站起來朗誦:“上課了,一位神態端莊的女老師,夾著課本,捧著作業緩步走來。她那齊耳的短發,修長的身材,顯示出淳樸、大方的風度;薄而紅潤的嘴唇和從琇琅架眼鏡裏透出的聰慧目光,表露出她的口才非凡和才華出眾。這時,她正環視著起立的學生……”
文章還沒有讀完,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趙老師!”
龐天舒的聰明在於她能用心觀察,也能用心使用學到的詞彙,而不去套用現成的詞語。龐天舒就這樣走上了文學之路。年僅15歲,就發表了處女作,緊接著她又在《芒種》、《鴨綠江》、《解放軍文藝》、《婦女》、《文學報》、《青年文學》等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10多篇。她成為文壇上的一顆新星。
52.十一歲的大學生
1966年5月2日,謝彥波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市。他的幼年是在益陽縣的奶奶家度過的,那是一個稻花飄香的小村鎮。
6歲半時,謝彥波回到父母的身邊。父親謝加平是湖南醫學院的物理教師,他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套科學可行的方法。一次,謝加平領著小彥波去看電影,當銀幕上出現毛主席在書房裏接見外賓的鏡頭時,他問彥波:“毛主席的書房裏有什麼特點?”小彥波回答:“到處堆滿書。”他又因勢利導地說:“毛主席已80高齡了,還天天堅持讀書。他教導我們要認真看書學習,你可要記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