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0
39.王永慶當“塑膠大王”
王永慶,世界著名的“塑膠大王”。1916年出生於台灣省台北縣新店鎮直潭裏,祖籍福建省安溪山區。他是工商界巨子,名揚環球,財產約在40億美元以上。
王永慶世代都是普通茶農。家況極窮,一貧如洗,在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辛酸的記憶。
他7歲時,全家拿出了全部資金,給他買了枝鉛筆和一個筆記本,送他上學讀書了。10歲時,苦熬半生的爺爺,把小永慶摟在懷裏,語重心長地說:“茶山難以為生啊,吃不飽,也餓不死,難熬啊。你這一輩子別困在這裏,立誌去闖天下吧!”爺爺那沉重的話語,那淒涼的臉色,永遠刻記在小永慶的心扉上。也許從這時開始,他立下了闖天下的大誌。
小學畢業後,王永慶輟學了。他15歲時來到嘉義,在一家米店當小工。差事是四處奔走,往客戶家送米。人小誌大的王永慶,絕不是吃上頓飽飯,穿上件新衣就能滿足的人。他夢寐以求地想當大老板,發大財,使一家人擺脫饑寒交迫的生活。
王永慶每天完成分內工作之後,那閃爍有神的兩隻眼睛,總是骨碌碌地跟隨著老板轉。他在暗中觀察老板如何經營米店,並一一牢記在心。他常常想:如果我自己擁有一家米店,我也能經營好。王永慶可不是隻會幻想的人。他有了這份雄心,就一步一步去實現它。他自己省吃儉用,一點一點攢資本。又利用回家探親的機會,向父母求助。
一年過去了,父母從親友那裏借到一點錢,他自己也積攢了一些錢,七拚八湊,王永慶終於如願以償,在嘉義開了一個小米店。
16歲的王永慶,當上了小老板。
他琢磨著,經商必須以顧客為上帝,那麼就要眼睛盯著顧客,研究顧客的心理,處處為顧客著想。
他到顧客家送米時,默默地記下顧客家裏的人數,每日消耗的米量,排出顧客用米的日程。他每次送米時,一定先把缸內剩餘的陳米倒上來,把缸底清掃幹淨,再倒進新米,將舊米放在上層。開店以來,他總是小心翼翼,無微不至,處處為顧客考慮,為顧客服務得十分滿意,深深贏得了顧客的歡迎。他的小米店生意非常紅火。良好的信譽,促使了事業的發展。不久,他又開了家碾米廠。他把米店、米廠的工作時間規定為早上6時到晚上10時半,比別人足足遲4個半小時關門。
16歲的王永慶,就積累了豐富的經商經驗和一定規模的資金,為後來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0.王亞妮畫猴
王亞妮,壯族,中外馳名的小畫家。1995年生於廣西恭城瑤族自治區。她的作品,在日本、美國展出後,一時聲譽鵲起。
也許是遺傳基因的作用吧,小亞妮從兩歲起就喜歡畫畫。她學著爸爸的樣子,用胖乎乎的小手拿一枝畫筆,神情專注地往紙上塗呀,抹呀。
小亞妮的爸爸,算得上是位高明的教育家,他懂得怎樣把他的小天使培養成畫家。繪畫藝術是以大自然為素材的,需要在大自然裏陶冶靈性。爸爸經常帶小亞妮去欣賞大自然,去觀賞動物園裏的各種動物。
動物園是動物的王國。有呆頭呆腦的狗熊,凶猛的老虎,溫順的梅花鹿……小亞妮唯獨喜歡機靈頑皮的猴子。也許她和猴子有一種特殊的緣分吧,那嬉戲追逐、千姿百態的猴群,一下子引起了小亞妮的興趣。小亞妮似乎也有一種“猴氣”,她像一隻頑皮的小猴,蹦蹦跳跳地上了猴山,和猴群盡情地頑耍。仿佛她也變成了一隻小猴子。她玩得多麼開心啊!
從此,她的靈性融入了猴子王國,她把猴子作為自己惟一的繪畫對象。她一遍一遍地畫呀,畫呀,百畫不厭,總覺得眼前有一群千姿百態的猴子。
她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猴子身上,把人的各種感情全都注入到猴身之中。感情的豐富形象,孕育了神采,小亞妮能夠神奇地畫出了猴子的情態、神韻,畫出了猴子深層次的“魂”。
1985年,小亞妮10歲,她第一次出國在日本舉行個人畫展,一下就引起了轟動,觀展者蜂擁而至,讚不絕口。8月16日的《星期天》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連莫紮特也會大吃一驚的天才出現了,自3歲起,就手握畫筆,畫出了世界注目的九千幅畫。”
1989年小亞妮14歲,她的畫展在華盛頓立沙可樂博物館開幕。她展出的69幅作品,再次引起了轟動,她的畫和她自身一樣,都是那麼天真浪漫,純樸善良,充滿童趣。她畫的一幅《百猴圖》有6米多長,畫了112隻猴子。它們個個神態各異,充滿情趣,引發了觀眾的陣陣讚歎。
41.不肯放棄國籍的中國女孩
我隻有一個中國
1990年,聰明伶俐的小王淵離開中國大陸去美國讀書,現在是麻省安多弗鎮菲利浦高中的應屆畢業生。1998年12月,她以優異的高考成績被哈弗大學提前錄取。
1999年2月初,王淵收到一份發自白宮總統學者獎委員會的書麵通知,上麵寫道:她因品學兼優和傑出的領袖才華,被評為1999年總統學者獎候選人,希望她按時填好申請表格,於2月26日之前寄回白宮。
接到這一非比尋常的喜訊,王淵激動萬分。但當她細讀申請表後,發現獲獎人必須是美國公民的規定,王淵當即決定放棄申領。
這個同樣非比尋常的決定立刻在學校和家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菲利浦高中的升學輔導員魯濱遜女士,不僅十分熟悉王淵的情況,還是總統學者獎評選委員會的委員之一。她認為王淵條件很好,評上的可能性極大,而且經過兩次核查,證實綠卡持有人隻要及時提出入籍申請,在6月底前被移民局受理,就可獲得參選資格。因此,魯濱遜女士竭力勸說王淵入籍,然後提出申領。與此同時,王淵的父母也希望女兒趕快申請入籍,不想他們的女兒就是不肯從命。
日子一天天滑過,眼看到了2月25日,離最後期限隻剩一天了。
王淵父母焦急萬分,父親一個電話打到女兒宿舍,向她下了最後通牒,倔強的王淵就是不肯。
父親生氣地說:“中國像你這樣的人才,有千千萬萬,又不少你一個王淵!”
王淵負氣答道:“爸爸,您平時一直教育我要愛國,現在您在我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沒有了。我知道,中國是有千千萬萬個像我這樣的人,但是,我王淵隻有一個中國啊!”說完,她就掛斷了電話。
王淵母親當時在另外一個分機上聽父女倆爭吵,當聽到女兒堅決的回答時,她不知道該生氣,還是該為女兒感到自豪,千言萬語竟不知從何說起,一時間淚流滿麵,泣不成聲。
那個周末,王淵賭氣沒有回家,就這樣,她毅然放棄了申領“美國總統學者獎”的機會。
國籍比總統獎更重要
“美國總統學者獎”決非平平常常的獎項。該獎設立於1964年,全美每年200多萬高中畢業生中,最多隻有141人獲獎。其中除了少數人由於音樂、體育、繪畫等特殊才能入選外,大部分是高考成績優異,並且展現出領袖能力,才被選上的。
這不是百裏挑一,也不是千裏挑一,而是約兩萬人中選一個獎項,多少高中生(包括華人)對此殊榮夢寐以求,難道王淵就不動心?
其實,王淵很早就開始關注這個獎項,還剪下不少有關別人獲獎的報道,她當然也知道獲總統學者獎對自己以後在美國的發展會有幫助。可她就是不願意“拿一個國籍去換一個獎”,哪怕這個獎再珍貴!
有人問她:“你是否準備一輩子不入美國國籍呢?”
王淵點點頭說:“我覺得當一個中國人沒有什麼不好,再說,即使今後入了美國籍,我這次也不想為了拿一個獎,就放棄中國國籍。”
王淵還表示,她計劃先在哈佛大學拿到法律學和經濟學兩個博士學位,然後“為中國做一些事情”。
為什麼一個在美國已生活了9年的女孩子,會如此愛國呢?這要到她的生活經曆和家庭環境中去尋找答案。
要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王淵父母這次為了女兒日後在美國的前程,苦勸她入籍,但王淵的決定不可不說是受到他們平時言傳身教的影響。
王淵的父親王生啟博士,現在在美國漢斯卡空軍基地,從事材料研究。早年,他在安徽上中學時,年年都是三好學生,並任學生幹部。“文化大革命”後,考上長沙中南工業大學,連續四年是三好學生。留校任教後,也是年年被評為優秀教師,1985年獲得中國冶金部頒發的“優秀教學獎”。
到波士頓西北大學留學後,他連續四年獲得科研和教學獎。1996年至1998年,連續三年獲得美國科學院所屬“科學顧問委員會”的獎金。
母親段小曼博士,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副研究員,還在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擔任高級工程師。由於她對公司的突出貢獻,公司把她的大幅彩色肖像永久懸掛在該公司位於加州的總部會議大廳,成為公司曆史上享受這一殊榮的兩人之一。
王淵父母在美國可說是功成名就,五子登科(博士帽子、票子、孩子、房子、車子),而且都於1993年獲得了綠卡,但他們都表示今後不會加入美國籍,這種選擇無疑對王淵產生了影響。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教育領事和王淵父母很熟,隔一段時間就要去拜訪他們,大家在一起往往會暢談祖國近況,王淵時常在旁傾聽。領事館還贈送了不少中文刊物給王淵一家。
王淵說,她經常閱讀《人民日報(海外版)》、《大眾電影》、《科學大觀園》、《神州學人》、《收獲》、《讀者》和美國《僑報》。英文的《時代》周刊也是她每期必讀的雜誌。此外,她還經常看中文錄像帶。
正因為王淵始終親近著祖國文化,所以在美國生活了9年,她依然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並能寫一手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