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9
33.周輕鼎“小技雕蟲”
常言道:“百裏不同風,十裏不同俗。”在周輕鼎的家鄉湖南的農村有一個習俗:每年的春節、元宵節,家家戶戶都用米粉做些雞、鴨、牛、羊、獅子、麒麟、大象等來敬神祭祖。
輕鼎的母親心靈手巧,她用柔軟的一團米粉,就能捏一些活靈活現的小動物,真是絕活,令人讚不絕口。她更擅長捏那些麒麟、獅子一類複雜的吉祥物。
媽媽是輕鼎的雕塑藝術的啟蒙教師。每當媽媽在捏這些吉祥物時,他總是呆呆地坐在媽媽身邊,一雙稚氣的大眼睛專注地望著媽媽那雙靈活的手。
敬過神、祭過祖,媽媽把這些小動物分給小輕鼎吃,他留下它們。望著手裏那些惟妙惟肖的獅子、大象、麒麟等,他舍不得吃,細細地端詳,細細地琢磨。看著看著,手裏有點癢,他也想模仿著做一隻。
從此,每年的春節、元宵節,當媽媽做這些小動物時,身邊就多了一個小學徒。輕鼎的一雙柔嫩的小手也在捏小雞、小鴨、小兔……從簡單到複雜,他開始捏獅子、大象、麒麟……他邊學邊做,由粗到細,越捏越像了。
輕鼎的興趣越來越濃,一雙小手不停的捏呀,捏呀。
米粉很貴,隻限於春節、元宵節時才能捏幾個;泥巴遍地是,又不用花錢,他就用泥團來捏。一團泥巴在他手裏,一會兒就捏隻小兔。“真像真像!”小夥伴們歡呼著,跺腳、拍手地喊叫,流露出羨慕的目光。
有一年冬天,湖南普降大雪,大地上鋪了一層厚厚的雪。孩子們激動了,在雪地上跳著,追逐著。小輕鼎卻望著滿地的積雪出神。驀地,他腦海裏閃跳出一個新奇的主意:這滿地的積雪,不可以代替米粉或泥巴嗎?用這些如玉似銀的積雪,雕塑麒麟、獅子、大象……該多美啊!於是小朋友們歡呼雀躍地一會兒就堆起一個個雪堆。孩子們的喧鬧聲驚動了輕鼎的父親。父親是一名秀才,靠辛勤的舌耕維持生計。有時也給人家寫寫字,畫點畫。他走出門,隻見小輕鼎忙得滿頭大汗,已雕出了麒麟、獅子、大象等,個個形態逼真,晶瑩光潔,像玉雕一般,如同出自雕塑家之手。他驚喜不已,突然發現了兒子有雕塑的天賦和才能。將來也許有大的造就吧!他深深知道,任何藝術都不是淺薄的。雕塑藝術也需要堅實豐厚的基礎。父親要培養兒子與雕塑有關的功夫。他教兒子讀古詩,練毛筆字,學繪畫。在暗淡的燈光下,他教兒子讀《唐詩》、《古文觀止》。在父親的培育下,周輕鼎雕塑藝術的基礎也是豐厚的、堅實的。
如今周輕鼎已是世界著名的雕塑家,他雕塑的各種動物,已成為雕塑藝術中的瑰寶,走進了世界藝術之林。巴黎藝術館裏,有他年輕時在法國得獎的作品;美國收藏家裏的玻璃櫥窗裏,有他早年的作品;在意大利、荷蘭、丹麥、日本、香港等地,也到處可見周輕鼎的動物雕塑,它們都被人們當做藝術珍品收藏著。
34.孫中山不背死書
被炎黃子孫尊為“國父”的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共和國。
孫中山自幼善良、正直而又不安分。
孫中山10歲入私塾,學的是《三字經》、《千字文》、《幼學故事瓊林》和四書、五經之類。私塾學童都是些10歲左右的孩子,涉世不深,加上書中文句艱澀,像讀天書。而私塾裏教書,從不給學童講解。學童背起來很是吃力。一天,王老師讓一個學童背書,那學童吭吭哧哧,怎麼也背不上來。小中山坐在那裏,替學童著急,況且他對這種陳舊的學習方法早已不滿,他一下子站起來,喊了一聲:“先生,我覺得這樣背書沒意思!”
“什麼?豈有此理!讀聖賢之書沒意思,什麼有意思?出海下田,還是舞槍弄棒?”王老師語含譏諷。
原來孫文(孫中山之原名)是農家出身,有時下田種秧,有時隨外祖父下海。他心中不服,心想:不出海下田吃什麼?不舞槍弄棒,嶽飛怎能大敗金軍,盡忠報國;戚繼光怎能戰勝倭寇?想到這裏,他理直氣壯地說:
“出海下田,舞槍弄棒,總還有點用吧!”
“放肆!”老先生一聲怒喝,用火辣辣的目光逼視著孫文。孫文毫不畏懼,迎著那逼視的目光問道:
“先生,如果讀不懂,還讀它幹什麼?”
老先生氣得發抖,急令孫中山背書。
孫文為了爭口氣,把書背了一遍,老先生找回了麵子,火氣也就消了。
有一天,孫文放牛回家,一進門,就聽到姐姐孫妙西在屋裏不停的哭泣,哎喲哎喲地呻吟著。媽媽無可奈何地坐在姐姐身邊安慰她:“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女子不纏足怎麼行?”小孫文按捺不住了,辯到:“怎麼不行?太平軍裏有女兵、女將、女狀元,都是大腳,叫‘天足’呢,騎馬射箭,行軍打仗,跟男人一樣,那有多好。”母親也點頭稱是。正是這些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才使孫中山先生自幼就蒙發了革命思想,堅定地踏上了革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