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耕又曾隨父到青斜一帶畫畫。青斜景色優美動人。李耕終日抱著畫卷,沉浸在如畫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情、氣質、情操、才智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美麗的大自然,孕育著美的人物、美的作品,它們完全融合在一起了。當地有名的秀才孫立夫,學識淵博,又寫得一手好字,行書、楷書,都寫得俊逸雄勁,詩詞也寫得不俗,他看李耕謙虛誠懇,才華驚人,一口答應收下李耕做徒弟,他指點李耕寫詩作賦,提高了李耕繪畫的素質。
李耕還拜德化名師福田為師,學到了一手七弦琴,那古雅悠揚的琴聲,豐富了李耕繪畫的情韻,陶冶了他的誌趣和情操,使他終成一代知名畫家。
31.王闓運“以勤補拙
王闓運,1933年生於湖南省湘潭縣,是清朝著名的文學家。
王闓運到了上學年齡之後,父親就送他到私塾讀書。他生性愚魯,智商低下,那些學童一天能背熟的書,他吭吭哧哧地三天也背不熟,他不知挨了老師的多少板子,流了多少眼淚。
可王闓運卻有那麼一股倔強勁,打死了也不服輸,像個拚命三郎。書背不熟,他就不停地背,背不下來就不吃飯、不睡覺。大人心疼他,叫他休息一會兒,他隻當沒聽見,非背熟不止。
“勤能補拙,鐵杵磨針”。由於他這樣拚命地用功,結果他後來不但趕上了別人,而且還遠遠超過了其他的學童,竟然出人頭地了!
他6歲那年,不幸父親去世,家境變得十分貧寒。叔父看他可憐,又勤奮好學,就在他12歲那年,帶他去宜章縣讀書。後來見他有長進,就送他到省城長沙的城南書院就讀。
王闓運13歲時,一部《十三經》已能背得滾瓜爛熟,還抄了兩遍。朱子(朱熹)注的《論語》更是倒背如流。
清朝末年,他曾講學於成都尊經學院,賜翰林院檢討加侍講銜。辛亥革命後,任清史館館長。一生中寫出了多部精品傑作。
32.馮如上天
馮如,1883年出生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裏。他自幼心靈手巧,非常喜歡擺弄各種小物件,簡直到了如癡如迷的程度。他用靈巧的小手,做出的小工藝品,件件精妙絕倫,惟妙惟肖。
小馮如自幼氣質不凡,胸懷大誌,一心想走出家鄉這片狹小的天地,到一個廣闊的大世界裏,幹一番大事業!12歲的馮如,懷著“好男兒誌在四方”的大誌,來到舅父家所在地——美國聖弗郎西斯科(舊金山)做工。百聞不如一見,美國繁榮的經濟,精巧的工藝,使馮如意識到,西方國家之所以富強,是由於工藝發達,它是以機器為基礎的社會。這使他深深感到,要使中國由弱轉強,非學習製造機器,發展工藝不可。
後來,馮如轉往紐約做工。他省吃儉用,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錢來,購買了許多有關機械的書。他白天緊張地勞動,晚上燈下攻讀。那些庸俗之輩,覺得一個小工人,還學什麼機械學,還能當上大老板?就歧視他,諷刺他。有的廠主看他一門地研究學問,怕影響幹活,就炒了他的“魷魚”。
無論是被歧視,還是被解雇,都動搖不了馮如的堅定信念。幾年的時間,他就積累了廣博的知識,對當時幾十種先進機器無不通曉,而且還發明了抽水機和打樁機。他製作的一種無線電報機,能發能收,電碼靈敏準確。
1909年,馮如製造了中國第一架萊特式飛機,在奧克蘭上空翱翔了2640英尺,揭開了中國航空史上的第一頁。它的航程等於飛機發明者美國的萊特兄弟1903年首次試飛航程的三倍還多。
馮如,終於成了我國第一位飛機製造家,傑出的全能飛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