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練習書法,石濤還經常畫畫。到十二、三歲的時候,他的藝術天賦就漸漸地顯露出來,他畫了很多的山水人物和花鳥蟲草,雖然是初出茅廬,但卻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受到世人的矚目和稱讚。他十五歲的時候,就把自己的繪畫作品彙編成冊,題名為《人物山水花卉冊》,這意味著他藝術生涯的起步。
石濤在21歲的時候離開寺廟,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他感到外麵的世界是那麼的新奇而美麗,不由被祖國的大好河山所吸引。他一邊遊山玩水,一邊尋師問道,終於在上海鬆江拜名震禪林的旅庵本月為師。修道一年後,石濤不禁有些得意自滿,認為自己已經是學有所成了,不再像以前那樣虛心學習,而是整天和朋友們一起外出玩耍。一天,石濤正在庭院裏跟師兄們聊天,旅庵本月師傅來了,對石濤說:“石濤,你跟我來。”
於是,石濤跟著師傅來到了一後園。師傅指著一個裝著滿滿的石頭的碗說:“你看這個碗裏裝滿東西了嗎?”
石濤看了看說:“裝滿了。”
師傅不動聲色地從旁邊拿了些沙,把它倒入碗裏,又問石濤:“現在它滿了嗎?”
石濤猶豫地點點頭說:“滿了。”
師傅又向碗裏加了點水,轉過頭來問石濤:“現在滿了嗎?”
石濤略有所悟,於是師傅語重心長的說:“學海無涯啊!你應該虛心學習,知識是永遠沒有止境的。”
從此,石濤在師傅的教誨下更加刻苦學習,開始更高層次的修道。
經過三年的潛心修道後,石濤拜別師傅,到了宣城廣教寺,在那裏廣交益友,吟詩作畫。他和梅清等一批畫家共畫黃山,成為著名的黃山畫派。其中石濤的《黃山圖》最具風采。他不僅畫了大量的山水還畫了許多道教人物,《十八阿羅漢應真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他過人的才華和豪放的性格使他在同行們當中獲得很高的聲望。
石濤38歲的時候,離開宣城廣教寺寄居在金陵長幹寺,過著清貧的日子,修持布道,在此期間創作了很多作品。四十五歲的時候,他又離開金陵前往燕京,途經揚州與戲劇家孔尚任結為知己,並在揚州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見。他到燕京的時候已經將近50歲了,在那裏他疲於奔命,自稱“苦瓜僧”,飽嚐了人間的世態炎涼,後又回到揚州,並在揚州度過他的晚年。
石濤是一位天才的藝術家,他不僅在繪畫方麵獨領風騷,而且在詩、書方麵也精妙絕倫,享有“三絕”之譽。他在揚州嘔心瀝血地完成了《石濤畫語錄》,這標誌著他繪畫藝術思想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係,為後世留下一部罕見的中國畫美學經典。
23.龔自珍縱論天下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寫下這氣貫長虹的詩句的人,是清朝中葉的龔自珍。
龔自珍,字瑟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為乾隆進士,父親為嘉慶進士,母親也有學問。在這樣的環境裏,少年龔自珍聰明好學,愛好十分廣泛。
中年龔自珍性格豪爽,不但喜歡談論天下大事,語出驚人,在生活上也很隨意。在當時龔自珍的狂放不羈是很出名的。一年夏天,在京城做官的龔自珍坐著一輛驢車到郊外遊玩,他看見一片芍藥花正在燦爛地開放,異常美麗,心裏非常高興。於是就叫車停下來,在花邊席地而坐,取出自帶的美酒自斟自飲。正喝得高興,有一個農民打路旁經過,龔自珍上前攔住他說道:老兄,你看這芍藥花開得多好,不要錯過了賞花的機會啊,於是不由那人分說,硬把他拉來一起喝酒。過了一會兒,龔自珍的一個朋友也從這條路上經過,龔自珍看見了,又把他也拉來喝酒。那個朋友覺得納悶,一直問龔自珍:那個穿短衫的人是誰啊?龔自珍也不回答,隻是喝酒吟詩,朋友還以為那位農民是位隱士,便也不再多問。三個人開懷暢飲,玩得非常痛快。
龔自珍在北京做官的時候,英美法等國已經開始向我國販賣鴉片。麵對“外夷”入侵的時勢,龔自珍產生了抵禦外侮的愛國主義思想。他和林則徐、黃爵滋一起主張嚴禁鴉片;建議林則徐赴廣東禁煙,龔自珍對鴉片戰爭的發展態勢很有預見,龔自珍的早逝,使他的抵禦外侮的愛國主義思想未能得到進一步實踐。
龔自珍有遠大的理想,進步的思想和高超的文學才能,可是他沒有能夠施展自己的文學才華,卻在沉悶的環境裏掙紮。後來,在鴉片戰爭中,清朝軍隊一敗塗地,林則徐也被人誣告撤了職。龔自珍的心情就更不好了。1841年,他生重病而死,時年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