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6
21.蒲鬆齡奉茶搜書
蒲鬆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淄川(在今山東淄博)人。他的父親曾經十年苦讀,雖然滿腹詩書,卻屢試不中,後來看淡功名轉而經商,但是由於不善經營,家境並不富裕,這個經商的家庭有著濃厚的讀書人家的氣氛。蒲鬆齡在幾個孩子中間最為聰明好學,很小就顯示了文學天賦。他學習的時候很講究方法,遇到描寫同類景物的各朝代不同的詩人的句子都抄在本子上,以便進行比較。細心體會,漸漸摸索出寫詩的方法。
蒲鬆齡十九歲就參加縣府的各級考試,並連續三次取得第一名。當時主考的老師認為他前途不可限量。蒲鬆齡也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讀書也比原來更用功了。為了更好地讀書,他索性搬到附近的慶雲寺裏苦讀。夜晚聽村裏人講故事,遇到有趣的就記在本子上。
到了鄉試的時間,他就離開那裏去參加考試。等到考試結果出來的時候,他卻連連名落孫山,為什麼呢?原來那時候的科舉考試舞弊嚴重,參加考試的考生在考前都要給主考官送禮,蒲鬆齡看不起這種行為,也沒錢送禮,他想依靠自己的才學金榜題名。
可是當時他已經娶妻生子,幾個兄弟也已經分家,各顧各的。為了參加考試他的妻兒已經過了幾年貧困的生活,蒲鬆齡隻好放棄了繼續考取功名的打算,到一個當知縣的朋友那裏充任幕僚。在當幕僚的幾年裏,蒲鬆齡見識了官場的虛偽酸腐,也了解了百姓的疾苦。慢慢地他意識到這樣老幫著朋友抄抄寫寫不是長久之計,自己寫書的計劃總也不能實現。於是他離開朋友,準備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為了生存,他到本鄉有錢的人家去當教書先生。空閑的時候,就在村外的路口旁邊擺上茶水攤,聽南來北往的行人們講故事。
到了四十多歲時,蒲鬆齡搜集整理的民間故事有四百九十多篇。因為他的屋子叫聊齋,所以他給這些民間故事起的名字就叫《聊齋誌異》。“誌”是記的意思,“異”指奇特的事。蒲鬆齡通過這些故事,表現自己對封建統治的不滿。還通過一些狐狸成仙,幫助一些不得誌的讀書人的故事,表達自己的美好理想。人們看過以後,都能體會到其中深刻的意義。
蒲鬆齡雖然對科舉製度很痛恨,可在那時,要使家裏的生活得到改善隻能走這條路。所以他在五十歲的時候,抱著極大的希望,又參加了一回鄉試。可是到了考試的時候,他因為年老體弱,又鬧起肚子,隻好中途退場。這樣他又落榜了。從此,蒲鬆齡一心一意在家教書,而這時他的《聊齋誌異》已經傳遍四麵八方。
22.石濤學海無涯
清代傑出的繪畫大師石濤於1642年出生在廣西桂林,他的父親是靖江王,但是石濤生不逢時,他一出生就遇上了戰亂。四歲那年,他的父親靖江王朱亨嘉被手下出賣至死,在王府被攻破的緊急時刻,石濤被他的仆人冒著生命危險救出,日夜兼程逃離桂林,一路隱姓埋名流落到武昌。迫於現實生活的無奈,主仆二人皆遁入空門,削發為僧。
石濤自幼天資聰穎而又勤奮好學,在佛門清貧單調的生活中,他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娛樂方式,他喜歡寫字、畫畫、養花種草來陶冶情操。
十歲的時候,他特別喜歡收集古書,隻要得到書,他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然後如獲至寶地將它們放在他的書架上,這樣日積月累,他收集的古書把書架塞得滿滿的,其中有四書五經、也有小說和字帖等。有一天,石濤又得到一本古書,正喜形於色,要把它放到書架上,他的師兄來找他,看到滿架的古書,欽佩地說:“師弟如此雅興,收集了一屋的書籍,想必已學富五車,博覽群書了吧。”
石濤小聲地說:“這些書我還沒有看過。”
師兄詫異地問:“不閱讀,那你為何要收集呢?這豈不讓滿屋的書成了擺設,徒有其表嗎?”
石濤麵紅耳赤地說:“師兄說得對,我一定會看的。”
於是,閑暇時石濤開始翻閱古書,在古老文化的熏陶下,他逐漸領略到了文學、藝術的魅力,常常陶醉在中國書法藝術那獨有的深邃意境中。他尤其喜歡唐代顏魯公的墨跡,並經常練習顏魯公的筆法。當時,非常流行寫董其昌書體,他的師兄對石濤說:“你怎麼不練習董體呢?現在的人們都在學寫這種字體。”
石濤把董體拿來研究了一番,說:“字體雖好,但沒有個性,我不喜歡,也不願意隨波逐流。”隨後就把它扔在一旁,專心致誌地研習自己喜愛的書法,後來他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出類拔萃的筆墨技巧,受到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