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5

16.張擇端思舊成畫

北宋的宋徽宗皇帝是一個非常喜歡繪畫的人,他在皇宮裏設立了一個畫院,把全國知名的畫家都召集在這裏作宮廷畫師。張擇端在當時也算得上有名的畫家了,於是被選進了宮廷畫院,當了一名宮廷畫師。

北宋的京城汴梁地處中原,北靠黃河,是一個水陸交通都十分發達的城市,這裏的熱鬧景象常常讓張擇端浮想連翩,特別是汴河兩岸的繁華街市和郊外迷人的景色更讓他難以忘懷。

一天,張擇端決定把這一繁華景象畫下來,這便是後來人們看到的《清明上河圖》。

我們在《清明上河圖》的中段畫卷上看到了汴河兩岸秀麗的風光,在柳樹成行的汴河兩岸,錯落著一座座房屋,有臨河的酒樓和茶館,上麵有人在悠閑地品茶喝酒。河中央運貨的船隻來來往往很是熱鬧。河上有一座漂亮的大拱橋,橋上一些悠閑的人正在欣賞這美麗的景色。

在橋的兩頭許多小商販在擺攤叫賣。一個騎馬的和一個乘轎下橋的人就要相撞了,隻見騎馬人緊拉籠頭,馬一聲驚口叫,不僅引起了四周人的注意,同時把兩頭馱著東西的小毛驢也嚇壞了,它們又跳又叫。橋的另一頭一個農夫推著一車東西就要下坡,因為是下坡,所以他隻得彎腰弓背,兩腿叉開來刹住車子。在他前麵的一頭拉套的小毛驢,卻慢慢悠悠地邁著步子。

橋下一隻滿載貨物的船正準備穿過橋洞,於是船工們急急忙忙地放下桅杆。沒想到桅杆太重,一下子放不下來,船馬上就要穿過橋洞了,船工們有的揮動著撐篙想減緩船的速度,有的人大聲叫喊,岸上也有人在叫喊著指揮,另一些人則神情緊張地看著。

在畫卷的最後一部分,在繁華的街市上,雜貨店、藥鋪、酒樓、茶館這些店門口掛著各式各樣的招牌。行人川流不息,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有算命的先生,有行醫的郎中,有做買賣的生意人,各人都在為自己的生計忙碌著。這幅《清明上河圖》把北宋時候的民情風俗以及汴梁城的繁榮景象都呈現了出來。

可是北宋的安穩日子沒過多久,在宋徽宗這個隻懂得繪畫而不懂得治理國家的昏庸皇帝的統治下,內政昏暗腐敗,對外防務鬆懈,毫無防禦能力,靖庚年間,金兵揮戈南下,攻下宋朝都城汴梁,並把宋徽宗和他的兒子宋欽宗俘虜了,戰亂中珍貴的《清明上河圖》也不知去向了。

張擇端在戰亂中逃到了南方,在南宋的畫院裏繼續當畫師,南宋的都城臨安(現在的杭州)雖然景色也十分的迷人,但是張擇端卻沒有了在汴梁時的心情,他想著祖國的淪陷,更想起了他畫的那一幅《清明上河圖》。張擇端決定重新畫《清明上河圖》。作品完成後,他把它同掛在門楣上,讓過往的百姓們看,百姓看著汴梁美麗的景色都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清明上河圖》喚起了人們對北宋的懷念之情,人們非常喜愛它,好多人都爭著把它臨摹下來。這幅作品現今珍藏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裏。

17.黃道婆改進紡織術

七百多年前的一個寒冷的冬天,天剛微明,有一個年輕的媳婦走在黃浦江邊上。碼頭上停靠著幾隻海船,船上的人還在熟睡。這個衣衫襤褸的女子悄悄登上了一艘大海船,躲進了船艙。她剛坐下沒多會兒,便倒頭睡著了。

這個偷偷躲到海船上的女子就是對紡織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的著名女發明家黃道婆。她是因為受不了公婆和丈夫的虐待而從家中逃出來的。

黃道婆是鬆江烏泥涇人。那裏的百姓靠種棉花和紡織為生。黃道婆家境十分貧困,她八歲時,父母便被餓死了,她給人家當了童養媳,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紡紗織布,四季都不閑著。尤其讓她難以忍受的是公婆和丈夫對她的百般折磨。

這年冬天特別寒冷,而黃道婆卻還穿著破爛的單衣,被凍得渾身發抖。她的公婆和丈夫卻都早已穿上了厚厚的棉襖。在她的苦求之下,所得到的並不是棉襖,而是一頓毒打,繼之又將她鎖進柴房裏。麵對著漫漫長夜,她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渴望,渴望離開這個家。她想盡辦法在牆角挖開一個洞,逃了出來。

天亮了,船工們在船上發現了她。在知道了她的身世後,大家都很同情她,答應帶她到一個海島上去,在那裏一年四季都是暖和的,而且那裏居住的人都很善良、熱情。他們是黎族人,他們的語言和生活習慣與漢族不同。黃道婆聽了心中向往不已,很高興地答應了。

經過數日的顛簸,海船終於到達海島南端的崖州,黃道婆興奮又有點擔心地走下了木船。不知覺間,天已黑了,又下起了雨,她渾身都濕透了,站在一戶人家的房簷下躲雨。這時,房內出來一個老大娘,看到她這副樣子,趕緊把她拉進了屋,給她換上黎族的筒裙,並詢問她的情況。她便將自己的遭遇告訴了老大娘,老大娘聽完她的訴說把她留了下來。

村裏的族人都很同情她,而且教給她紡線織布的先進技術。在這裏,她發現黎族人使用的一種叫“曠踏車椎弓”的工具去掉棉籽,又省力又省時。

黃道婆的勤學苦幹,換來了大家對她的尊重,大家也都樂意幫助她,把這裏的先進技術傳授給她。幾年之後,她便成了這兒的一個紡織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