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考試,讓金聖歎看清了科舉考試的腐朽。後來他又參加了幾次考試,經常戲弄考官。有一次他看見考題是“王之將出”就寫了“出將入相”四個字交上去,考官看了莫名其妙,問金聖歎什麼意思,金聖歎回答:“演戲的時候,大王要出場的時候,不總要從戲台上“出將”、“入相”這兩個口出來嗎?”說完哈哈大笑,扔下目瞪口呆的考官揚長而去。
金聖歎再也沒心思去參加科舉考試了,他把精力放在做學問,寫書上。他評點了一些古典名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水滸傳》。他對水滸裏的許多人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且把原來一百四十回的《水滸傳》,攔腰砍斷,全書在水滸英雄排座次之後結束,這就是後來流傳很廣的金本《水滸傳》。金聖歎寫文章也是標新立異,他寫的《人生三十六快事》是一篇千古奇文,看過的人無不拍案叫絕。
1661年,清順治皇帝去世,全國上下要哀悼三天,稱為哭臨。當時蘇州吳縣的知縣任維初上任不到一年,就利用職務的便利占用了三千多石糧食。還因逼迫交稅,動用酷刑打死人。這件事被蘇州的讀書人知道了,他們對貪官的行為非常憤怒,紛紛要求巡撫朱國治懲辦貪官。但是官官相護,貪官又賄賂了巡撫,巡撫對書生們要求不理不睬。書生們十分氣憤。
正在書生們群情激憤的時候,他們聽說巡撫要和官員們要到文廟哭臨。書生們就商議借機去向巡撫撫請願。正當巡撫和官員們在文廟的大殿上哭臨的時候,忽然湧進來幾百名書生,還有一千多人在大殿外,為首的書生大聲說:“皇上歸天,我們都很傷心,吳縣知縣任維初占用國家庫糧,逼死人命,已經激起民憤,請巡撫大人法辦。”“說完遞上狀紙。金聖歎這天也和朋友來文廟。事後巡撫上報朝延說書生們破壞哭臨,聚眾鬧事。朝延立刻下令嚴懲為首的書生。這就是清朝有名的“哭廟案”。金聖歎由於名聲大,認識他的人很多,所以也被抓了起來。民間流傳著關於他臨刑前的一個傳說,金聖歎對劊子手說:“你下刀利索一點,我手心裏攥著一樣東西,呆會兒我死後你可以拿走。”劊子手答應了,後來他打開金聖歎的手一看,是一張紙條,寫著:花生米和豆腐一起吃,有雞肉的味道。
20.朱耷裝瘋習畫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明朝滅亡後,隱姓埋名躲到深山寺廟當了和尚。他是明朝寧王朱權的後代,當和尚是為了逃避清朝官府的糾纏。
盡管如此,因為朱耷是個很有學問的人,還是經常有一些清朝官吏找上門來,讓他去做官。為了讓這些人不再來打擾,一天,朱耷突然大笑大哭起來。從此以後,朱耷總是穿著破爛衣衫時哭時笑,人們都以為朱耷瘋了,那些清朝的官吏也不再來找他了。
時間長了,清朝統治者就把朱耷給忘了,於是朱耷又恢複了原來的樣子。在寺廟裏,朱耷每天總用寫詩和作畫來發泄自己的感情。每當他寫好一首詩或畫好一幅畫時,都在詩和畫的落款處題上“八大山人”四個字。這幾個字的造型非常的奇怪,組合起來有點像“哭”和“笑”。
朱耷喜歡畫鳥,他畫出來的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呆頭呆腦的。這些呆頭呆腦的鳥要麼站在枯死的樹枝上,要麼傻傻地蹲在孤立的石頭上縮著頭,翻著白眼看著茫茫的天空。那些呆鳥是多麼的可憐啊!而他畫出來的魚卻又是另一副樣子,每條魚的眼睛又大又黑,有的眼睛還成了方形。而且他常常把魚的眼睛點在眼眶的正上角,一副高傲的樣子。
你別看朱耷畫的畫很怪,人們都喜歡,知道他心情的人還覺得他畫的就是自己。
朱耷的詩和畫越來越好,他的畫不僅受到老百姓的歡迎,那些達官貴人們也非常喜歡,所以向他求字要畫的人絡繹不絕。可是朱耷從來不給達官貴人們寫字畫畫。這些人為了得到朱耷的畫,常常從老百姓和和尚的手裏去收買朱耷的畫。
有一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到江南去巡視,康熙皇帝沿途要招見一些官吏,通知召見的時間是五更,但是有的人二更就在門口等侯了。朱耷為了諷刺這些阿諛奉承的官吏,特意畫了一幅《牡丹孔雀圖》,《牡丹孔雀圖》的下半部分畫著一塊上大底小,看起來極不穩當的石頭,石頭上蹲著兩隻孔雀。本來十分美麗的孔雀,被朱耷畫得十分醜陋——短而禿的嘴,本來應該最美麗的尾巴部分隻有三根極其難看的翎毛留存著,發直的雙眼貪婪地看著前方,一副恨不得把自己都賣出去的諂媚相。
在《牡丹孔雀圖》的上半部分朱耷畫著亂石,亂石堆裏懶散地耷拉著幾根竹子和幾株開放的牡丹花;在空白處朱耷用剛勁有力的字體題詩一首,在詩中把奴顏媚骨的人稱為“三耳”,因為隻有奴才的耳朵最為靈敏,就像長了三隻耳朵一樣。而孔雀尾巴上的三根毛則象征著清朝大官頭頂上那一頂帶著三根翎的官帽。後來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在看了朱耷的這一幅以後,評價道: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