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轉眼間,黃道婆已在這裏生活了三十年,冬去春來,一天,黃道婆看見一群大雁北歸,一縷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於是她決定離開這裏,回到家鄉去。

她含淚辭別這裏熱情善良的黎族人民,帶著先進的製棉工具和技術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

對於她的歸來,大家既驚奇又高興,聽說她帶回先進的紡棉和製棉工具技術,大家都樂意學。於是在黃道婆的指導下,很快人們就掌握了黎族的先進紡織方法。但黃道婆並不滿足,她想進一步提高紡織技術。她節衣縮食,省吃儉用,把積攢的錢用在發明改造新工具上,一次又一次地做試驗,經過不知多少個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她終於取得了成功。她把黎族的“踏車”改成“攪車”,加快了軋棉花和去棉籽的速度,她還把原來彈棉花的小竹弓改成了繩弦大弓,提高了彈棉花的效率。她發明的腳踏紡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工具。這項發明大大提高了棉織水平,增添了棉織物品種,質量也有很大提高,使家鄉的棉織品遠銷到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及北方各地。並因此獲得“鬆江棉布,衣被天下”的美名。

黃道婆熱愛自己的家鄉,所換來的是家鄉人對她的擁戴與厚愛。在她去世後,人們把她葬在今天上海的華涇鎮東灣村附近,並建造了不少祠廟紀念她。

18.宋應星總結科技成果

說到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就不能不說到《天工開物》,這部書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我國古代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這部書的作者宋應星是江西奉新縣人,二十八歲時和哥哥宋應升去南昌參加鄉試。鄉試的考生有一萬多名,結果兄弟倆都考中了舉人,宋應星考中了第三名,哥哥宋應升考中第六名。奉新縣一下子出了兩個舉人,被人稱為“奉新二宋”。中舉後,兄弟倆馬上赴北京參加會試,想一鼓作氣考中進士。但卻雙雙落榜。

從京城回家的路上,他們看見—位老農在田地裏使用一種奇特的農具幹活。宋應星不知那是什麼東西,就上去向老農請教。老農告訴他那東西叫耬(lóu),是播種用的。宋應星仔細觀察了耬的構造,問老農,播完種為什麼還要用驢拉著碌碌在地上滾?老農說,麥種播下去後,用碌碌把泥土壓緊,就能保持水分,麥種才好發芽。宋應星回頭對哥哥說,這些東西是書上學不到的,我們飽讀詩書,卻連最實用的知識也沒學會,我一定要寫本書,把這些知識都寫進去。

後來,兄弟倆又參加了幾次會試,但總是榜上無名。宋應星不想再考下去了,他到江西分宜縣當了縣學的教官。從此經常到分宜縣的農村、集鎮去了解各行各業的生產過程。他訪遍了那裏的造紙、製陶、製糖、紡織等作坊,結交了很多農民、工匠朋友。

有一次,宋應星看到一位老鐵匠在教徒弟打鐵。老鐵匠把打好的鋤頭放在火上燒紅,然後把鋤頭在水裏沾了一下。吱地一聲,水裏冒出一陣白氣。宋應星問老鐵匠為什麼要把燒紅的鋤頭往水裏沾一下?老鐵匠告訴他,這叫淬火,可以使鐵器變得更硬,這道工序很講究,淬火時溫度太高,鐵器就會太硬,容易斷;溫度不夠,鐵器則不耐磨。

每當了解到這些知識,宋應星總是詳細地記錄下來,為他要寫的書準備資料。

幾年後,宋應星的書寫成了,書名《天工開物》。這部書一共十八卷。內容包括作物種植、食品加工、養蠶、紡織、采礦、冶煉、燒製磚瓦、陶器、造紙、車船和兵器的製造等。書中還有二百多幅插圖。在塗先生的幫助下,《天工開物》得以付梓印刷。《天工開物》全麵地記錄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百科全書。書中記載的煉鋅法和灌鋼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它記載的提花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機械;書中的二百多幅插圖生動地描繪了三百多年前各行各業的生產情況,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是,在中國古代,人們相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勞動者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因此《天工開物》這部關於生產勞動的書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後來甚至在國內失傳了。現代學者經過多方查找,才找到它的原刻本,宋應星和他的《天工開物》終於在世界上獲得了應有的榮譽。

19.金聖歎評經論典

金聖歎原名金采,字若采,明朝滅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從小非常聰明,老師教的東西很快就學會了,隨著知識的增長,他喜歡別出心裁地評論經典。老師教《詩經》的時候,根據孔子的說法講解:“《詩經》三百篇,總的說來,就是所思所想都很正經。”金聖歎聽了懷疑地說:“《詩經》裏有很多描寫男女之情的,怎麼會很正經呢?”老師教了這麼多年書,從來沒聽過有人反駁孔子的,可是金聖歎說的也有道理啊!老師雖然訓斥了他一番,卻認為他將來很有出息。金聖歎慢慢地就有了才子的名聲。

金聖歎和當時大多數讀書人一樣,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當時科舉考試做文章要嚴格按八股文的規定來寫。金聖歎是一個愛別出心裁的人,沒按八股文的規定,而是根據考題,寫了一篇觀點十分新奇的文章。在當時,不按八股文的規定寫,再好的文章都不會錄取。金聖歎參加了第二次考試,他按照八股文的規定,寫了一篇文章。這次他考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