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陶淵明隱歸田園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生於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的一個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因軍功顯赫而官至大司馬,總督八州軍事。他的祖父也當過武昌太守。然而,到陶淵明出世的時候,他們陶家已經家道中落,無複當年了。少年時代,陶淵明好學深思,讀了大量書籍,並從儒家學說裏接受了出仕思想,希圖大濟蒼生。

陶淵明的一生中有好幾次為官的經曆,然而每一次都因為適應不了官場上虛偽的應酬拂袖而去。陶淵明在二十九歲那一年第一次出門做官。任一個祭酒的官職,他的上司是王羲之的兒子,仗著貴族出身,沒有什麼真本事,還迷信一種奇怪的道教,整天忙著煉丹服藥,想長生不老。陶淵明看到這樣的情況,覺得這樣的人不能管理國家的大事,而在這種人的手上供職實在大挫雄心,於是沒過多久他就提出了辭呈。

回家以後陶淵明潛心讀書,並在自己住的房子前邊栽了五棵柳樹。他經常在柳蔭下麵讀書。他讀書的範圍很廣,諸子百家,詩詞歌賦百讀不厭。讀到高興的地方,連飯都忘了吃。他的院子的圍牆殘破,到處長著野草。可他精神總是那麼愉快。在那段時間陶淵明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把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寫得如天空中飛翔的鳥一樣自由自在。

讀書自然愉快,可因為沒有經濟來源,生活越來越貧困了。

一天,陶淵明的叔叔來看他。發現他家裏一貧如洗,五個子女都餓得骨瘦如柴。叔叔很心痛,語重心長地勸陶淵明,應該去謀個一官半職,好養家糊口。這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妻子兒女謀生。

陶淵明歎了一口氣,點點頭。地方官知道了,就推薦他去彭澤縣做縣令。彭澤縣在現在的江西省,距離他家很遠。他把妻子兒女留在家裏,自己背井離鄉來到彭澤縣。當時陶淵明已經四十歲了。他怕家裏妻子兒女生活艱難,就花錢雇了一個小夥。到家裏幫助做一些田裏的農活。他望著跟自己長子一樣大的小夥子,不由得生出同情憐愛之情,於是寫了一封家信,讓小夥子帶回家裏。他在信裏對他的長子說,你要像對待自己的親兄弟一樣對待這個小夥子,不可擺主人的架子,決不要欺負他。

這一次,陶淵明出外才作了80天縣令,但最終還是因為他厭惡官場的腐敗生活而決心歸隱,回到家裏,妻子和孩子雖然非常高興,但還是覺得很意外。但他為自己毅然辭官而自豪,於是提筆寫了一首著名的詩篇《歸去來兮》: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他在這篇著名的詩篇中,表示決不再去做官,而要在農村住一輩子,好好種地。還有一首《歸田園居》的詩,也表達了他熱愛田園生活的思想。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椋,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他的作品表現了很高的氣節,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以及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陶淵明熱愛勞動,熱愛鄉村,陶醉在美麗的田園風光之中。和農民一樣,心甘情願地過著艱苦的生活。他在一首詩裏寫道: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流傳於世最著名的作品,是《桃花源記》。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他敘述了一個虛構的故事。虛擬了一個遠離塵囂的仙境般的村舍田園,文章中寄托了他對寧靜淡泊的隱逸生活的向往和迷戀。

作為文學史上最成功的隱逸詩人,陶淵明的詩文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關心,直到南北朝時期的詩評家鍾嶸在《詩品》中才讀到他的作品,但是未得到應有的評介。

真正有價值的作品是不會永被埋沒的,陶淵明的作品到了唐朝,卻開始大放異彩,幾乎所有的大詩人都對他的作品感到傾慕和崇拜。從此,他逐漸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地位最為顯赫,影響最深遠的文學大家之一。